李俊凱
【摘 要】歷史風云變幻,國家的體制形式也在一點點變化。隨著體制的進步與變革,不少領域也要順應時代發生改變。新課程標準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也是歷史帶給我們的思考與啟示。然而改革不是一時的,新課改下的教育多多少少還是會存在問題,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會出現哪些新型的面目,在改革、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如何更好地培養,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教師教育觀念;學生的興趣
在21世紀發展的今天,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評判一個人是否優秀的能力之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數學教學變得更加靈活,形式復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再拘泥于以往只是簡單地“套公式”等方法,而是必須更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開拓自己的思維能力,告訴他們需綜合且靈活地運用課堂知識,才能做到活學活用。
一、數學學科的創新教育,首先是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
(一)要正確認識什么是創新
學生求知的過程中屬于不成熟的個體,在探索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也是允許的。但是脫離教材的活動,如小制作、小發明等等,或者是借助問題,讓學生任意去想去說,說得越離奇,感覺便是創新,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等都是創新。
(二)要提供有利于創造的學習環境
傳統教育中“填鴨式”的教學環境顯然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教師應當為每個學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間,讓學生大膽的想象甚至可以異想天開。學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對學習內容自主選擇的自由,也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創新教育的關鍵。教師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和諧、民主、寬松的人際環境,教師應該努力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創設師生情感輕松愉悅的氛圍。
(三)要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長期以來,我們數學教學運用同向思維(即一種定式)的思維方式,使學生思想僵化,不敢創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創新意識強的人總能夠從不尋常的獨特視角來研究問題,這種獨特的視角就是求異思維。什么是求異思維?吉爾福特對求異思維曾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從同來源中產生各樣為數眾多的輸出。
二、數學學科的創新教育,其次是學生創新興趣的培養
(一)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美,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
幾何圖形的實物通常可在我們的身邊發現,有的是依據數學中的重要理論產生的,也有的是幾何圖形組合,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宜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在教學中盡量把生活實際中美的圖形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中,產生共鳴,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欲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
(二)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
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從事的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數學學科的創新教育,再次是創新能力訓練方法的引導
(一)反彈琵琶,引發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指采用通常情況下的普遍習慣的單向思維完全相反的思路,從對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方法,看似荒唐,實際上是一種打破常規的,非常奇特而又絕妙的創新思維方法。
我們的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了思維定勢,提不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吃別人咀嚼過的東西,毫無新意。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打破傳統的、常規的思維的束縛,大膽地反彈琵琶,從問題的相反方向深入地進行探索和挖掘,得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二)旁敲側擊,引發側向思維
側向思維,是指在特定條件下,通過旁敲側畫、曲徑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徑,將思維流向由此及彼,從側面擴展,從新的角度探索被人們忽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它與逆向思維的區別在于,側向思維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維是逆向的。其特點是不受消極定勢的影響,對一個問題從側面進行換角度思考,隨機應變地將思路轉移到別人不易想到,比較隱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現有的論證和觀點,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觀念,獲得新的結果,產生新的創造。
(三)縱橫馳騁,引發多向思維
多向思維實際上就是上述兩種思維的形式和其它發散形式的綜合,它要求發揮思維的活力,從正反、上下、內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尋求解答問題的答案,它能散發出眾多新穎獨特的信息來。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中,教師必須嚴格按照新課程改革要求,明確自己的教授目標,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豐富初中數學的教材內容與形式,做到嚴謹與創新。只有努力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能力,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好數學。而學生也應該逐漸明白,創新主義在當今的社會已經成為了主流,努力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培養自己的主人翁精神,才能真正學好數學,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才能真正在將來的社會立足。
參考文獻:
[1]閻立欽,《創新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