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臘生
語文特級教師于漪曾說到:“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始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應敲在學生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老師的話形象地說明了導入在課堂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們初中的語文課堂中,我們更應該重視導入對于一節課的巨大作用。初中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成長期,初中的三年也正是學生知識涉獵面急劇擴展的時期。隨著學生興趣的逐步廣泛,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會有著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想要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便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并且對接下來的課產生期待的心理,那么導入課文的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導入得好,便可以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讓課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導入語的設計方面,我覺得趣味性和簡潔性較為重要。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探索事物底蘊的內在動力。《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強調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語文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主動思維,大膽實踐。因此,在我們設計導入環節時,要充分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從他們的心理需要出發,讓他們從導入中感受到興趣,激發他們活躍的思維和表達的欲望,讓他們對新的課程產生期盼。
之所以強調簡潔性,是因為導入的目的是引出新課。對于一節課而言,后面的課程內容才是這節課的主體。所以,導入環節的時間不能太長,一般在3-5分鐘為好。把握好這3-5分鐘,充分發揮這3-5分鐘的作用,這才是設置導入環節的目的,做到“簡約而不簡單”。如果時間太長了,內容過多了,就會占用后面課程的時間,不能突出主體課程的重要性,使得教學時間得不到保證,教學的重點、難點也不能做到落實與突破。
在導入的方法上,縱觀別人的經驗總結,對于導入的方法介紹有很多種,但結合平時的具體上課實際來看,其中大多是看似絢爛而實用不強。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效而且實用的方法主要有:創設情境法、以舊帶新法和巧設懸念法。
一、創設情境法
創設情境法是教者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特點,利用一定的手段,比如語言、設備、環境、活動、音樂、繪畫等,在學習新的內容前制造出一種符合教學所需要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仿佛置身在特定的情境當中的一種導入方式。
這種導入方法的好處是讓學生“未進其文,先動其情”。老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做到巧妙恰當、真切感人,要能觸及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在還沒有進入課程內容前,就已經進入課程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么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現在的教學手段的進步,也為這種導入方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當然,我們也應該好好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為自己的教學服務。
例如,我們在講鄒韜奮先生的文章《我的母親》時,老師可以在課前把閻維文的歌曲《母親》播放給學生聽:“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啊,不管你多富有,無論你官多大,到什么時候也不能忘,咱的媽,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動人的旋律富含深情,極具感染力,可以很容易地打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聯想起自己的母親和母親對自己關愛的點點滴滴,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創設情境法運用得好,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情感的真切共鳴中獲得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也讓我們的課程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當然,創設情境時一方面要注意精巧恰當。情境是為接下來這節課所創設的,所以必須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也要切合所教學生的實際。不可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使得情境和教學內容不相切合,反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情境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無論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性情,最終都是為了調動學生的思維。因此,老師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這個層次,合適地加以引導,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情景導入的作用。
二、以舊帶新法
以舊帶新法是指教師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復習提問舊知識為手段,在舊知識里面帶出新課內容的線索,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順理成章地進入新知識領域,并產生強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識的一種導入方式。
這種方法是在之前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強化,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聯系、發展、深化,從而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新的內容。這樣既可以對之前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而又自然地引出新的內容,讓學生的知識形成連接,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也使得課堂得到自然地過渡。
一般來說,新知識是在舊知識基礎上發展與延伸,學生是從舊知識中起步邁向新知識的掌握。老師是站在已知的基礎之上,立足新舊知識的固有聯系,來導入新課。這樣的好處是,既溫故了舊的知識,又為新的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讓學生覺得新知識并不是很難,從而在心理上降低了難度,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例如,我們老師在講《孔乙己》第二課時時,可以這樣問:“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小說的三要素,我想問下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學生回答:“人物、環境、故事情節。”老師可以接著說:“上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環境,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分析剩下來的一個要素——人物”。這樣,就可以很自然的復習了上節課學習的內容,也很清晰地導入到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
用這樣的方法,很輕松地回顧了之前所學的內容,讓學生不至于忘記,也很簡單的把學生的思維從舊知識引導到所要學習的新的知識中來,使導入簡短、恰當、自然。
三、巧設懸念法
懸念式導入法,是指老師在上課開始時,有意設置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思考而不得其解時對新課產生一種急切期盼的心理,從而進入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狀態的一種導入方式。
這種導入方式主要是通過設疑、制造懸念,創設問題,利用人固有的好奇心理,在很短的時間內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吸引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進而導入到新的學習內容中去。
當然,采用這種導入方法,也要注意:①老師所設置的懸念應該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切合,最好是初中學生所感興趣的話題。如果設置的懸念脫離學生實際,或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那么就不會產生預想的效果。②老師所設置的懸念還要和所教學的內容相聯系。因為無論哪種導入方法都是為了引出下面的新的教學內容,如果不能很好地為教學內容服務,那么無論多么精彩的導入都是無效的。所以,我們老師在是指懸念時,一定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把這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的懸念導入才是有效的。切不可為了設置懸念而設置懸念,故弄玄虛而沒有效果。
例如一位語文老師在上《明天不封陽臺》時導入:“同學們,我們現在很多同學都住小區,現在請你設想一下,假如有一只鴿子飛到了你家,你會怎么對待它呢?”這樣一問,學生便會根據自己的思考得出各種各樣的答案。這時老師可以接著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今天不封陽臺》看一看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樣做的。”這樣學生便又急切地想要通過閱讀課文來知道主人公是怎樣做的了。從而很好的導入到了課文中去。
懸念式導入主要在能設置出扣人心弦的問題,讓學生急切地想要想要知道答案。懸念的設置要做到“精”“新”“奇”,能擊中學生的興奮點,激起學生思考與解答的愿望。
當然,課堂導入也不能一味追求新、奇,也需要注意一些原則。
(1)針對性。導入的內容要能針對教學內容,要能和教學內容有緊密的聯系。而且還要能針對所教學生的年齡、心理以及知識、能力水平,甚至他們的興趣愛好等情況來設計導語。
(2)啟發性。導語應簡明扼要,不能過于復雜。同時導語是為了更好地引出下面的教學內容,所以要具有啟發性,讓學生通過導語激起對新知識的學習期盼,產生尋求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
(3)遞進性。課堂導入要以已學知識為基礎,溫故知新,使導語的內容與課文的重點緊密結合,層層遞進,因為復習舊知識并不是本節課的目的,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出新知識才是目的。
總之,一節好課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課前的導入的好壞往往能直接影響下面的課堂教學。因此,我們老師就有必要在課堂導入上精心設置,創設合情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我們的每一節課都能成為一節優秀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