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汀
【摘 要】對特殊學生進行職業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是特校的基本任務之一,通過職業教育和勞動技能的培養,使特殊學生掌握一技之長,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從而讓其能真正融入社會成為可能。
【關鍵詞】特殊學生;職業教育
《殘疾人教育條例》中規定“實施殘疾人教育,應當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并根據殘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質,為殘疾人平等的參與社會生活創造條件。”據此,決定了特殊教育學校必須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職業教育可以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以后能夠獨立生活,服務社會。
根據我校多年畢業的聾生就業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生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畢業生們對就業謀生路顯得茫然無措,表現在就業的自信心不強和社會適應能力差,特別是由于認不清自我而走上墮落犯罪的道路。我們的特教事業,應該在發展義務教育基礎上,著重發展職業教育,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能適應當地市場經濟特點和發展需要的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就能為他們比較順利地融入社會、獲得就業崗位奠定基礎;同時為他們自身價值的實現,謀取家庭與個人的幸福創造條件。
一、職業教育的內容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以后就業的需求,我們應該有針對的對三類殘疾兒童開展個性化和現代化兩大類別的職業教育內容。
個性化職業教育在學校,主要是以個體獨立謀生為重點。如剌繡、工藝美術(水晶飾品、布藝、藤編、草編等)、木工、烹飪、面點制作、家政服務、擦鞋、修鞋等傳統的手工工藝,語言簡單又可獨立操作,能保證特殊兒童在沒有安置就業時能維持生存。
二、職業教育的措施
早在50年代,鄧小平在《辦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一文中就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兩者不能偏廢。”②職教堅持“兩條腿走路”就是在保證質量前提下盡量多的培養人才。
1.確立全體學生職業教育的階段性
針對特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動手能力,分年級制訂勞動教育階段目標、訓練方案。
(1)1~3年級以文化教育為主,適當安排班會和生活指導課,對學生進行法紀教育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
(2)4~5年級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適當增加勞動技術理論課,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
(3)6年級在堅持文化教育為主的同時,每周開設12個課時的觀摩課。
(4)7~9年級正式開設個性化職業教育和現代化職業教育的實踐操作。
對于全體學生,我們要求他們做到“專一門,會多樣”,強化技能學習,為更好的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尋求保障市場經濟下職教道路暢通的可行性方式
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的發展。因此,要想加快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必須增添職教設備,搞好硬件建設,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1)走產教結合的道路。要發展特校職業教育,就必須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經濟,特別是未來的社會,更應該走產教結合的道路。
在校外建立實習基地,如刺繡、工藝美術專業可以開一家小飾品店,烹飪專業可以開一個小飯館,而辦公自動化專業可以開設一間復印打字店……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了解社會、豐富閱歷,真正做到教育和生產實踐相結合。
基礎課教學與創收相結合。學生運用所學基本技能做出簡單的成品出售。如:袖套、圍裙、椅墊、紅領巾、小繡品等。
實習課教學與創收相結合。學生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后,加大練習、通過實習,做出較精致的成品出出售。如:童裝、繡品、小木制品。
(2)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由于特殊教育學校生的學生均有生理疾病,是弱勢群體,且家里條件一般都比較困難,而特殊教育學校的經費比較緊張,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辦得起上規模的廠家,但學校可以進行廣泛的宣傳,用學生的作品、成績來讓世人了解殘疾學生、理解殘疾學生,爭取政府的支持,動員社會有愛心的人士來校辦廠,開辦諸如服裝、工藝品制作等適合殘疾人工作的工廠,讓學生能夠在自己校辦工廠里進行實習操作,用自己的勞動來創造經濟效益,通過勞動來真正體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為畢業以后走向社會、適應社會做好準備,為社會和家庭減輕負擔,甚至創造財富。
3.職業教育師資的配備
(1)挖掘內部潛力,要求現有專業教師每人再學一門專業,做到一專多能;
(2)把具有某方面專長的教師抽到職技組分別進行工藝美術、烹飪、按摩、美容美發的專業培訓,擴大職教隊伍;
(3)培訓職教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提高隊伍素質,使之盡快適應二十一世紀的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
(4)尋求校外幫助,把資深的專業教師請進來。為學生做系統教學、指導。使學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技術知識。
然而,職業技術教育對特教學校來說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他涉及到人的思想認識,師資設備和經費問題,“重視基礎教育,強化職業教育”這是我校全體教師的教學宗旨,我們將根據學生特長進一步地強化專業技能訓練,讓每一位走出學校的畢業生,都能自食其力。我們將認真學習和借鑒外地經驗、聯系實際,進一步地挖掘內部潛力,積極探索,為發展殘疾人職教事業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