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迎訊
【摘 要】把握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研究進展,對于今后科學開展土地流轉的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梳理了我國學界對農村土地流轉研究情況及其問題,以期為此項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的決策參考依據。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綜述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同時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關注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由此可知,農村土地流轉對我國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土地問題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握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研究進展,對于今后科學開展土地流轉的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土地流轉研究現狀
(一)關于土地流轉障礙的研究
土地流轉障礙具體就是指農村土地流轉推進過程所遇到的問題,從土地流轉過程來說主要包括流轉規模有限、時限較短,流轉政策障礙,流轉市場機制不完善,流轉后融資難等問題;從村級流轉主體來說主要是“外企扎不下”和“內部做不大”的問題。如曾超群從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從流轉過程入手,把土地流轉阻礙歸為“剩余收益分配機制缺位”、“流轉期限較短,機會主義盛行”、“缺乏有效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等方面。
(二)關于土地流轉模式的研究
土地流轉模式是針對流轉過程中運到的具體問題提出對策、積累經驗最終成型的操作方案。關于流轉模式的研究實質就是對農村土地流轉進程中“背景”、“問題”、“對策”三條線索的聯動分析,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楊德才認為當前土地流轉模式大致分為:股田制、股份合作制、出租、反租倒包、轉包、轉讓、拍賣、互換、代耕。張佳莉則是對重慶土地流轉模式作了案例分析,對私人主導模式、政府主導模式、市場中介導向模式的對比分析過程中介紹了重慶土地流轉模式的創新作法和積極效果。
(三)關于土地流轉動因的研究
學者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各個要素以及其中的特殊對象,而這些對象或要素就是各種力量的來源,對要素或對象的深挖可以一步步還原和接近農村土地流轉的“生態”。徐旭、蔣文華從動因的主體出發,認為農村土地流轉的動因主要是廣大農民對土地流轉的推動、村集體對土地流轉的推動、各級政府對土地流轉的推動以及工商業主對土地流轉的拉動。蘭曉紅認為土地流轉的動因在于:部分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規模經營帶來更高收入;政府的推動。可見,政府的推動和村民的期待是助推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動因。
二、農村土地流轉研究綜述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土地流轉的研究涉及范圍較為廣泛和全面,但是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廣而不深”,特別是對土地流轉影響因素的研究。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及離地條件不同,因此,發達地區土地流轉影響因素與欠發達地區存在差異,山區土地流轉影響因素與平原地區存在差異,糧食主產區土地流轉影響因素與非糧食主產區存在差異,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好的地區土地流轉影響因素與條件差的地區存在差異等等。鑒于此,沒有哪個地區、哪個研究能將研究結論在不同的地區全面推廣實施。
針對不同區域特有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然生產條件等研究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土地流轉問題成為今后農村土地流轉研究的重點和發展趨勢,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本區域土地流轉政策,將會有利于促進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
三、結論啟示
(一)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
農村土地流轉如何通過“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突破障礙變得高效?農村作為最廣大勞動人民的生存“土壤”,要改變、要發展、要崛起。這些目標的實現對農村而言不僅需要外來的均勻式“漫灌”,更需要精準的自新式“凈化”。現行的常規“村民自治”一定程度上已經實質空心化。村民委員會和村黨支部委員會實際上已經同質化為一個結構,而這個結構本身又在為爭取上級財政支持中、聽憑行政命令中一步步弱化了獨立性。如何使“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條路徑相交織、相適應、成網格、成體系,還迫切需要對一些地方的創新案例做認真、扎實的分析,總結經驗,形成示范。
(二)國家治理與農村土地治理的結合
近年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概念的引起了社會關注。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需要搭建一系列理論鏈條和操作程式,而農村土地流轉就是農村治理其中的關鍵一節。在國家治理的邏輯框架里,把握法治現代化等其他鏈條與農村土地流轉的內在聯系;在國家治理的宏大視閾下,重新審視農村土地流轉這一關鍵環節的四個方面。進一步研究國家治理與農村土地流轉的互動關系,分析如何以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促進國家治理的有效實現,以農村土地流轉推進完善農村治理體系。作為中國特色“治理”理論的兩個范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必然需要農村“治理”的進一步生發和深化。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的概念將把農村土地流轉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理論境界。
參考文獻:
[1]朱有志.中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劉莉君.農村土地流轉的國內外研究綜述[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