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珠
【摘 要】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品質都可以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未成年人德育的問題上,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從未成年人德育的影響因素入手,分析了父母對未成年人的德育熏陶與影響,并就家長如何營造氛圍,加強引導,提高未成年人德育實效性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使廣大家長抓好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促進未成年子女道德品質的形成。
【關鍵詞】未成年人德育;營造德育氛圍;加強德育引導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育是教育的先行。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一直都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也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然而,加強未成年人德育的重頭戲不在于學校,而在于家庭。家庭是未成年子女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其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未成年子女。因此,父母要在家庭中營造德育的氛圍,對未成年子女加強德育引導,對未成年人的德育熏陶與影響起到正面的作用。
一、未成年人德育的影響因素
歐文曾經說過,“環境決定著人們的語言、宗教、修養、習慣、意識形態和行為性質”。未成年的德育品質與修養,也正是由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決定的。
1.社會環境影響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社會是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課堂”。而未成年人由于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較差,對于社會上的各種影響缺乏辨別力,更容易耳濡目染,影響到道德養成。由此可見,社會環境的優劣,對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家庭環境影響
嚴格來說,家庭環境也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然而我們之所以將其與社會環境分開來講,就是為了強調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德育的重要影響。家庭教育是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但是這個“教育”與學校的教育側重點是完全不同的,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其主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則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對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與引導。因此,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的德育有著最為重要的影響。
二、父母對未成年人的德育熏陶與影響
家庭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未成年人的德育素養,父母則是未成年人德育熏陶與影響的主體。父母不僅是未成年人為人處事的啟蒙者,潛移默化的漸染者,還是未成年人校外德育的引導者。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是十分復雜的矛盾過程,不僅會受到學校的教育,更會受到家長的影響。
1.父母是未成年人為人處事的啟蒙者
未成年人尚未步入社會,他們缺乏社會經驗與人生閱歷,在為人處事上會毫無經驗。而父母在為人處事中的行為與習慣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未成年人,成為未成年人言行的啟蒙者。
2.父母是未成年人潛移默化的漸染者
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時間超過2/3,在這段時間內,他們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受影響最深的也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熏陶、漸染著未成年人,因此,父母是未成年人潛移默化的漸染者。如果一個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個充滿仁慈、愛心和責任感的家庭,他日后會成為健康、正直、樂觀向上、有所作為的人。如果一個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個充滿愚昧、野蠻、墮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為一個粗魯的毫無教養的甚至危害社會的人。
3.父母是未成年人校外德育的引導者
德育是五育之首,因此學校對未成年人的德育是尤為重視的。然而德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僅在校內進行德育教導是無法系統地完成德育過程的,還需要校外的德育引導。而學生校外的時間絕大多數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所以父母要做好學校德育的延伸,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端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引導未成年人走正確的人生道路。
三、家庭中如何營造氛圍,加強引導,提高未成年人德育實效性
父母對未成年人的德育熏陶與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因此,父母應該在家庭中營造氛圍,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引導,切實提高未成年人德育實效性。
1.加強自身道德素養
俗話說,“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人格與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子女,并會通過子女體現出來。因此,家長在與子女接觸的過程中,就一定要加強自身道德素養,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來一點一滴影響子女。比如,家長要想使子女有孝心,自己就要有一顆真誠的孝心,孝敬自己的父母,所謂“上行下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又如,家長經常對子女說謊話,或者在不經意間對別人說謊話,就會導致子女也經常撒謊,對待他人不夠真誠。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加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做有孝心、有愛心、有責任心、正直、誠實的家長,只有自己做到這些,才有權力去要求子女,約束子女,也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提高未成年人德育的實效性。倘若孩子染上了父母的缺點,再想糾正是極為困難的,于子女成長極為不利。
2.注重對子女的德育熏陶
道德認知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基礎。未成年人由于年齡原因,缺乏生活經驗和積累,對是非、善惡、美丑難以分辨,道德認知非常膚淺,有待開發,道德行為也有待引導。因此,父母應該多注重對子女的德育熏陶和引導。比如,可以給未成年子女講一些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教育未成年子女勤勞儉樸、孝敬父母、尊師重教,也可以在素常多與未成年子女溝通,告訴他們孰是孰非,孰對孰錯,使未成年子女有正確的辨別能力和是非認知,還可以帶未成年子女去參加一些傳統文化講堂,跟子女一起去聽講座,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傳統道德,既能給未成年子女以道德的熏陶,為未成年子女幼小的心靈播種道德情感的種子,又可以拓寬未成年子女的知識視野,可謂一舉多得。
3.從一點一滴抓起加強德育
父母與未成年人子女接觸時間較多,每天除了在校的8小時,未成年人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里與父母一起度過的。因此,家長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時間,抓住每一個德育的機會,對未成年人實施德育。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告訴子女珍惜糧食;過馬路時,教育子女遵循交通規則;出外游玩時,教育子女愛護環境,不隨意丟棄垃圾;等車時,教育子女遵守秩序,公交車上教育子女禮讓弱者……這些都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件件累積成了德育的圍墻,這道德育的圍墻可以抵御道德失衡帶來的侵蝕。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家長要注意端正態度,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抓德育,強化德育的引導,促進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
此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雖然對子女負有教育責任,是當然的教育者,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如受教育程度、所處社會環境等影響,難免有不正確之處,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要有民主作風,切不要自以為是。如果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是錯誤的,父母的一定要向孩子作出自我批評,決不可以含糊其辭,掩飾過去。父母要在德育教育中,與子女互相幫助,互相討論,互相啟導,采取平等的態度,教學相長。
四、結語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他們的第一公德標準。父母的言行舉止,包括說話的語氣、待人的方式、做事的態度等等,都將成為未成年子女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在長期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未成年子女價值觀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確定。因此,作為父母,應多注重對子女的德育引導,營造一種德育氛圍,補充學校德育的不足,重視德育的作用,為子女起到一個榜樣示范的作用,使他們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周彥燕.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問題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2).
[2]張高產.家庭教育理應扛起素質教育的大旗[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