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課改以來,如何使用教材是教師探討的熱點之一,不乏創新之舉,但也出現了不少偏差,如受“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要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感召,部分教師在教材的處理上,為迎合新課標體現新理念,摒棄教材,追求所謂的“創新”,將重點放在如何去改編教材,認為用教材中現成的東西就不能體現創造性;亂用素材,所選的素材不具有真實性、實效性;還有部分教師為了追求所謂平實、有效的課堂,一味地依附教材,教學過程成了忠實傳遞和完成教材內容的過程. 出現這些現象,我們應當考慮如何正確使用教材.
一、讀懂教材是用好教材的起點
蘇教版主審、著名特級教師沈重予老師曾說過:“教材是執行課程標準與體現課改精神的載體,也是眾多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智慧的結晶,粗線條的閱讀肯定是不行的. ”從這個角度說,教材是一個方向,是一個教師教學的方案,學生學習的學案. 因此,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讀懂教材,認認真真解讀教材. 讀懂教材“教什么,怎樣教”,讀出教材承載的厚度.
首先,讀順教材內容的結構.看教學內容在具體章節的順序編排,瀏覽教材的目錄和編排特點,看教學內容教材中是怎樣具體安排的,正確定位教材內容的屬性,把握好本課在單元中起的作用,以及為學生后續學習提供什么樣的基礎,這樣才能制定好教學目標. 其次,要讀懂教材中問題情境的編排. 在情境中教材提供了哪些要求或者操作建議,設計了哪些師生活動,如何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這些都必須認真研讀教材,做到心中有數. 如“雞兔同籠”問題,過去是奧數教材中的典型題目,如今很多教材已經將其錄入. 人教版和蘇教版都安排在六年級,而北師大版卻編排在五年級. 人教版主要是采用列表、假設和方程求解,蘇教版主要是采用畫圖和列表求解,北師大版主要是采用列表求解,當然其中也融合了“嘗試、枚舉和猜想”等方法. 不同的教材有不一樣的解決策略,體現了編者各自的課程理念和不同的文本思想. 作為教者不能讀懂教材,不能弄清教材所處的位置,不能明白主題圖和例題中的問題,以及采用什么方法,那學生對“雞兔同籠”的本質屬性會一知半解,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會事倍功半,更談不上去體現新理念.
二、領會教材是用好教材的關鍵
目前,許多教材已經改變過去傳統教材單調、枯燥的范本,展現的內容圖文并茂,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 然而,當我們真正走進新教材時才發現問題多多,有時會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覺,沒有跳出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有時一堂課下來感覺新的理念也有所體現,學生學得也比較輕松,但細細品味會發現學生學到的只是表層次的知識,甚至還會出現“活動了四肢,活躍了身心,休息了大腦的現象”,導致“去數學化”的傾向.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我認為關鍵是沒有真正領會教材,沒有從文本中領會編者的意圖,沒有從有形的文本和呈現的素材中讀出無形的思想和編排的體系,導致具體目標定位不準,內容把握不到位.
1. 從有形的教材文本中讀出無形的思想
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發現,小學階段主要是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 從許多實驗教材中發現,數學模型方法出現的頻率就較高(第一學段頻數達到58次),這充分說明編者對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視,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意滲透是顯現的. 因此,作為教者,應該細心體會編者的意圖,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情境圖. 仍以“雞兔同籠”為例,教者如果不認真研讀教材、領會教材,就有可能違背編者的意圖. 本節課核心目標是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借“雞兔同籠”這一問題的解決,讓學生體會和掌握基本的策略,并滲透基本的數學思想. 如蘇教版采用畫圖解法體現“數形結合”的思想,這一方法比較直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易學老師好教,而列表法蘊含著“代數”思想. 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畫圖或列表整理,讓學生在交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解答,同時感悟不同的數學思想.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都可以將“滲透數學思想”作為教學的暗線,讓學生在應用中,對知識的背后思想方法有所感悟,為后續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和長期效應.
2. 從局部中把握好整體的知識體系
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發展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水平是不同的,對同樣的知識認識深度在不同階段也會不一樣. 因此,蘇教版國標本教材在編排上遵循“螺旋式上升”和“交替式增長”的特點,許多知識體系打破過去“一竿子到底”的現象,而是分階段呈現.
“筆算除法”是小學階段“數與代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集中呈現,顯然學生接受上有一定的困難,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新的教材分三個階段呈現. 二年級“筆算除法”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除法豎式,學生如果不用豎式也能完成,但如何激發學生理解豎式的意義,領會使用豎式的必要性,學會正確使用是本次重點. 三年級“筆算除法”是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除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階段學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四年級“筆算除法”是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其重點是商的定位,如果學生在三年級的筆算除法吃“夾生飯”,必定會為學習除數是兩位數帶來“后遺癥”. 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就要根據各自的特點和作用,從局部進行合理地目標定位,即二年級課上采用從特殊到一般,讓學生在心理需求中構建;三年級教學時宜采用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在算理中抽象出算法;四年級采用從未知到已知,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形成技能,領會意義. 因此,只有從局部領會編者意圖,進行合理地目標定位,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好教學策略,才能有好的教學效果,真正達到扎實、高效.
當然,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教者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本班學生個性特點,恰當的重組教材,讓教師的預案能更適應學生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習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習慣和創造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煥發出教材的活力. 只有以教材為基礎,充分挖掘教材內涵的深度和外延的廣度,才能真正駕馭教材,用活教材.
【參考文獻】
[1]劉久成.小學數學教材內容和結構改革六十年[J].課程教材教法,2012(1):70-76.
[2]秦漢成.淺談如何利用好小學數學教材[J].新課程學習:上,2011(12):175.
[3]洪維瓊.小學數學教材發展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4):144.
[4]王永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修訂簡介[J].四川教育,2002(9):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