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從何而來?筆者認為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不失為一種良方。
所謂“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創設好的情境能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豐富想象,內化知識,強化學生的認知行為,促使師生雙方達到和諧統一。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創設教學情境的幾種形式進行探究。
一、導趣引思,創設引入新課情境
特級教師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該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善于巧妙地導入新課,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新課時,可以“印度國王獎賞象棋發明家的故事”為素材,設置問題情境來引入新課,從而發現規律,嘗試“以此類推第五個、第六個格子中應放多少粒麥子”,再列出計算第64個格子中麥粒數的算式。以此來引入新課,增加了趣味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見影,學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從而使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列式中,感受到有學習新知的必要,繼而形成穩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據問題與故事中麥粒放置規律,引發聯想,使學生思維迅速活躍了起來,使學生的全部心理活動參與到了這節課的學習中來。
二、設問導疑,創設探究新知情境
教師要善于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探究情境,努力給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空間和親身感受、體驗的機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提升,在數學學習中得到和諧統一。
為了使學生鞏固掌握相切兩圓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在復習課上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已知⊙A、⊙B外切,它們的半徑分別為1cm、3cm,半徑為5cm的⊙C與⊙A、⊙B都相切,請問這樣的⊙C一共可以畫出幾個?在此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圓的位置關系,在認識上已經具備了相切兩圓--內切與外切的兩種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主動探求⊙C的個數,顯然已經具備了條件。問題一提出,我發現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也在積極地參與,很努力地畫著,當他們畫出了兩個、三個⊙C時,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而那些尖子生同樣有著他們體驗的快樂,當他們把畫出的第五個、第六個⊙C的方法介紹給大家時,臉上寫滿了自豪和自信。
三、聯系實際,創設生活問題情境
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能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數學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頭腦去觀察生活,觀察身邊的事物,學會用數學思考問題。
在“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問題”中,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鎮原兩大購物中心百佳超市和天悅城購物廣場為喜迎十一,都進行促銷活動,其中百佳超市是全場物品打六折銷售;天悅城購物廣場是實行買兩百送一百的活動,請問在標價一樣的情況下,到哪家購物更合算?
問題一提出,許多學生覺得這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于是都會主動地思考,然后解決問題。可見一個好的情境,能使學生在不經意間學到有用的數學,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不斷地嘗試探究解決新問題。
四、以人為本,創設評價教育情境
新課程標準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更關注人的發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行為、態度和所取得的進展的判斷,積極創設評價教育情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獲得真實的成就感。
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實數根,求k的取值范圍。對于此題,學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因為方程有實數根,所以Δ≥0,從而得k≤0.5。對于這樣的解答,教師本來準備這樣評價:你把k≠0這個條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但這樣的評價顯然缺少鼓勵與啟發,于是改為如下的評價:你已經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當k≤0.5時,能否k=0,為什么?這一評價內容的改變,既增添了鼓勵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顯然較原來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五、畫龍點睛,創設課堂小結情境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新課講解、課堂練習固然重要,但課堂小結同樣不可忽視。如果課堂小結恰到好處,可以收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完美。
在講“垂直于弦的直徑”第一課時,課堂小結只有兩句話。即“本堂課我們學習了一個定理(垂徑定理),發現了一種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徑為輔助線來解有關弦的問題)。”這樣的小結耐人尋味,只須寥寥數語,就歸納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便于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教學情境;利用類比聯想創設知識遷移情境;通過游戲或競賽的方式創設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讓學生獨立觀察、比較,主動聯想、歸納、類比,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斷地去感受、去發現、去交流、去評價,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努力創設新奇有趣,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數學、活動數學、快樂探索數學的綠洲,在快樂中學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