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蘭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也成為了熱點話題之一,加強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進而有效地實施新課程標準,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探討了影響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因素,從而對癥下藥,讓物理教學更為有效。
【關鍵詞】高中物理 課堂教學 影響因素
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實落實好教學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提高物理知識與物理技能,掌握物理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關物理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堂是學生的物理知識形成和掌握的主要場所,是教師完成物理教育教學任務的主要環節,如何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采取合理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策略,是現在每個高中物理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強調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結合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重視物理實驗的重要性,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物理規律形成過程的體驗,從而讓學生獲得發展,教學目標也得以落實。因此,落實好物理教學的三個維度的目標,讓學生的物理知識獲得進步和發展,是衡量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
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改革都呼喚有效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界學習物理新課程、研究物理新教材、構建物理課堂教學新模式規模宏大,大家對物理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很高漲的熱情。但是,由于物理課堂教學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要想很明顯地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果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有時候做的一些無效努力,不僅會影響教師的專業知識發展,也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只有找出影響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才能找到應對措施,才能踏實地落實好有效教學,把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真正付諸于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去,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改的要求。我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總結出了以下影響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第一,物理教學的可接受性。教師在開展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所采取的行為能否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些行為一般包括教學內容、教師的教學語言與教學情感等。教學內容的可接受性是指教師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來安排教學內容,為學生建立起新知識與舊知識間的聯系,同時也要關注為學生構建的教學內容是否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相一致,學生只有在達到一致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接受新內容。教師的講解在物理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知識的有效理解和確切掌握。再者,學生的思維方式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思路清楚,要重視對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構建,引導學生掌握具體的解題方法,這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對于能否完成教學目標有很大的作用。教師要了解學生對語言的接受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反應,掌握好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及時對教學作出調整,使自己的教學語言能夠被學生所接受,從而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教師的情感態度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影響,這種心理影響也會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
第二,物理教學任務的導向性。物理教學中教師會明確課堂的目標和任務,學生應該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任務完成的好壞也會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有效地完成任務可以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1.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有了興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會更有效地完成物理教學任務。物理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物理學的很多重大發現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啟發,如牛頓觀察到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通過在生活中的認真觀察、分析,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主動激發自己學習物理的動力,促使自己去了解更多的物理知識。實驗不僅是物理學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的物理興趣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物理實驗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體驗到物理學習的樂趣,這樣會更樂意接受各種各樣的物理實驗任務。
2.教師要重視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物理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要通過對大量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觀察以后,從中抽象出物理概念,這種物理概念可以反映事物的共同特征。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物理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物理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索物理學的本質。教師還要重視在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中進行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滲透,物理學中的許多方法,比如控制變量法、極限法等都是蘊含在整個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中的,學生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方法后就能夠出色的完成物理教學任務了。
第三,物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在于教師能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有選擇了適當的教學方法,才能適合自己的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為了實現物理教學的效果最大化,教師要以科學依據為基礎,對與教學相關的各種教學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篩選和組合運用,從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認知結構有所了解,以教材的知識結構為基礎,選擇合適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進而指導學生進行物理學習。教師可以選擇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教師為指導下的自我學習、直接講授、講授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歸納法、演繹法等等。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方法的選擇要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發揮教學方法的最大功效,繼而促進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依據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的標準要求,結合高中物理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實現有效的物理課堂教學,是現階段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所在。實現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于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成績,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要想實現物理教學的有效性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只有找出這些影響因素,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盡早地實現物理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