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江
學生作文不僅是衡量其寫作能力的主要依據,也是評價其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尺。通過一篇作文既能考查出學生觀察提煉、命題立意、布局謀篇及想象聯想的思維能力,又能反映出學生的語文素養。
普通初中課改之后的中考已經進行了好幾年。透過近年考生中考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反思當下語文教學的現狀,修正語文教學中的偏差,從而更好地落實新課改精神,實現語文學科的教育目的。
問題一:
書寫潦草 錯別字多
作文是語文試卷中寫字量最大的題目,書寫是第一要素。從近年考場作文的實際來看,書寫不端正、字體潦草、亂涂亂畫、難以辨認的現象非常普遍;錯字別字成片問題也非常突出。以2011年考場作文為例,考生把 “抵頭(低頭)”、“貴濺(貴賤)”、“生機脖脖(生機勃勃)”、“震奮人心(振奮人心)”、“怏怏大國(泱泱大國)”、“瀝瀝在目(歷歷在目)”等錯別字更是層出不窮。
【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識字與寫字”方面對寫字給予了明確規定,總的原則是“書寫規范、端正、整潔,有一定的速度,要按筆順規則寫字,注意間架結構,感受漢字的形體美”。短短幾條看似簡單,實則需要長時間慢慢培養。而在實際教學中,相對于識字與寫字,我們更多地關注了識字;相對于會寫與寫好,我們更多地關注了會寫。這樣一來,學生的寫字基本功不扎實,寫字的好習慣沒養成,寫一手好字的設想基本與學生無緣,課標的美好愿望就只能化為泡影。
問題二:
標點混亂 行段不分
標點符號使用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表達的意義和效果,在書面表達中的作用不可小覷。段落是文章結構的重要意義單位,作者根據表達的內容和需要,使句子聚合成段,既相對獨立,又彼此統一,共同構成完整篇章。文章的段落清楚,結構顯豁,層次就會分明。從近年作文評閱的情況來看,很多考生對標點符號基本沒有什么概念,或只有逗號和句號,或標點符號使用不當;考生的段落層次意識不強,有的作文段落聚合很隨意,有的作文全篇只有一段。
【反思】標點符號形體雖小,但承載的作用很大。相比于過去大綱籠統地只提“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則給予了明確細化:第一學段“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第二學段“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第三學段“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定位方面,不僅要把標點符號當作一種知識,還要把它當作理解內容、體會感情的手段。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要按照課標的具體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學習。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分段、概括段意是不可或缺的內容。為了擺脫教學中繁瑣分析的桎梏,避免忽視閱讀體驗的教學誤區,語文課標中基本沒有涉及“段落”這個概念,教學中也不再過多提倡劃段分層,更多地強調整體把握和感知。但是,未涉及并不意味著可以完全回避,關鍵是要把劃段分層作為把握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來看待。而閱讀教學中段落層次的缺位,造成了學生寫作中段落層次意識的淡化。
問題三:
功底薄弱 態度不端
作文的功底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為關鍵的有審題立意、材料裁剪、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等幾個方面。從評判的角度來看,具體表現為立意準不準確、中心突不突出、內容充不充實、思想深不深刻、感情真不真摯、結構完不完整、語言流不流暢、字跡工不工整。回顧近幾年的考場作文,筆者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考生在以上方面還相當薄弱。以作文標題擬定為例,標題是文章的眉目,體現了寫作的意圖、文章的主旨,而考生似乎并不知道該怎么擬定標題,隔靴撓癢,紛繁復雜,既不明確、清晰,也未突出寫作的觀點和意圖。
作文功底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寫作態度不端的現象。由于寫作水平有限,為了得高分,不少考生會選擇套作、宿構、抄襲等投機取巧的方式來糊弄閱卷教師,希望能蒙騙過關。盡管對此類作文的打擊力度從未放松,但此類現象仍屢禁不止。
【反思】作文教學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工作,需要一點一點訓練和積累,來不得半點兒馬虎。在沸沸揚揚的課改大潮中,我們的作文教學理念確實更新了不少,但有多少真正轉化為教學實踐了?我們現在更加注重對寫作興趣和信心的培養,而對寫作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卻仍然停留于過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怕作文首先是因為語文教師怕作文,學生不會寫作文是因為語文教師不會教作文,其中的原因既有課標、教材的問題,也有教師自身的問題,化解它恐怕還需時日。
由于作文教學周期長、投入多、要求高、見效慢的特點,很多語文教師對它懷有一種膽怯、懈怠、逃避的心理,在平日教學里能應付就應付,能回避就回避。結果是,最需要動腦筋、費心思的一項內容,教師真正投入的精力和智力卻可能是最少的。
問題四:
閱歷貧乏 閱讀不足
要想作文有內容可寫,學生就必須關注社會生活,廣泛閱讀積累。好的考場作文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有對社會生活的真切體驗,有滿腹詩書經文的閱讀底蘊。從近年考場作文的實際情況來看,考生的生活閱歷還非常狹窄,基本停留在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導致生活內容和生活體驗的貧乏,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仍停留在書本上,缺乏自己獨特的認識和思考。眾多的考場作文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生活閱歷缺位,閱讀積累又未能及時跟進,造成考生作文材料的老齡化、同質化。例如,不管每年作文的內容和主題怎么改變,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李白、杜甫等人總會與閱卷教師“準時相約”。考生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做法在實質上折射出其閱讀積累的不足。
【反思】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要求語文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際上,我們的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仍然固守于課本、課堂和學校,未能有效拓展語文資源的空間和渠道,實現語文與生活的對接,語文仍然處在“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狀態。
語文的學習需要日積月累。大量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感水平,開闊學生的生活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加深其對整個社會的認識。這不僅是寫好作文的必要準備,也是學好語文的基本條件。而從考生的考場作文來看,我們在這一方面做得還相當不夠。
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的僵化局面被打破了,各種新的理念和做法遍地開花。筆者認為,課改對于語文教學的影響,形式大于內容,而反思課改之后的中考考生作文,問題癥結恰恰在于內容上。因此,我們在高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不能忘了知識與技能;在追求教學形式出新出奇的同時,不能忘了語文教學之根本;在引進和創新的同時,更不能忘了內化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