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云
所謂“優生”,我以為一般是指那些思想品質、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各方面比一般同學要優秀的學生。但許多老師卻只以成績作為評價優秀的唯一標準, 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老師往往給予他們很多表現機會,對他們的夸獎也毫不吝嗇,而其他方面則不夠重視,甚至不予涉及,可謂是“一美遮百丑”。殊不知,這樣會引發許多不利于優生全面發展的問題。
由于這樣的“優生”常處于優越的環境中,所以,身上會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毛病,導致他們發展不平衡,甚至出現高分低能低品質的偏差。
某曾對16名市級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進行過一次特殊的考試。主考老師在考室門口放著一把倒置的掃帚,這些學生進入考室時無一人扶起掃帚;考試中削完鉛筆后主動把鉛筆屑打掃干凈的僅三人。考試完畢,主持人對學生說:“今天的考試結束了,我很遺憾地告訴大家,你們都沒通過今天的考試,因為你們在考試過程中的言行已經給自己的文明習慣打了個不及格的分數!”
此類“優生”的故事還有很多。清華大學劉海洋向狗熊潑硫酸、北大一學生因怕“土得掉渣”的父母 “現丑”,不讓父母來校看望自己,還長年不回家……
這些人不可謂不優秀,但他們的思想品質、道德素養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卻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這都是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加以重視且須防微杜漸的。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總結出那些優生身上往往存在著一些共性的缺點:
一、心里充斥著驕傲情緒
由于成績優秀,或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享受著同學羨慕的眼光,所以難免會滋長驕傲情緒。他們瞧不起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對其他優生常懷嫉妒心理,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發展成目空一切的人。
二、比較嬌氣,缺乏抗挫能力
因為早已習慣了別人的溢美之詞,而且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受到批評,就很難正確對待,甚至一蹶不振。一點小小的挫敗感會被他們無限放大,成為沉重的精神包袱。近年來,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種“打擊”面自殺的學生,多是人們眼中的優秀學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三、具有較強的虛榮心
因為優秀而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時間一長,就會滋長虛榮心,這種虛榮心又促使他們極看重老師和同學們的看法。無形之中,他們在心理上自然就生發了要極力維護這種“眾星捧月”般的感覺,容不得他人破壞。哪怕別人客觀地指出他的某些問題,他也不會接受,甚至對批評者還有“想法”,這種虛榮心也會導致這些優生的性格變得脆弱。
四、自私心理比較嚴重
我們也許都有過一種經歷:在街上遇到自己曾教過的學生,往往是差生跟老師熱情地打招呼,而那些優生卻常常表現平淡,甚至視而不見。究其原因,我以為,這緣于優生常以成績為榮,至于尊重、善待、感恩別人等等,卻很少重視。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感受,重視的是自己的利益,這就形成了自私心理。
基于以上幾點,我以為,對優生的教育與引導,切不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優秀,尤其不能因成績優異而忽視品質、習慣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清楚了這些,就要想辦法幫助他們加以改正,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做到這點呢?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覺得可從如下幾方面展開教育與引導。
一、幫助“優生”認清自己
優生因為成績的優秀,得到過許多贊美,自信心也比較強,這是好事,我們應該予以保護和鼓勵。但同時,許多優生因此而對自己認識不全,單純追求成績,對自己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為人處事等眾多方面缺乏客觀的分析與評價,認識不足,甚至“避而不談”。這些都會影響著他們進一步提高綜合素養,影響著他們健康心理的發展,也影響著他們成為未來的高素質人才。所以,我們應該幫助他們認清自己,跳出“成績”這一局限,讓他們從其他方面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可以引導他們與當代杰出少年比較,通過對比發現自己的短處;可以拿他們身邊的例子引導他們進行對比,讓他們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可以通過引導他們對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的失敗經歷進行冷靜分析,尋找差距;還可通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活動,讓他們正確而全面地認識自己,從而發現不足,彌補缺失,進而發展、完善自己。
二、訓練“優生”抗挫能力
長期處在表揚聲中,就像寶塔尖上的明珠,很少品嘗失敗和被冷落的滋味,導致這些優生承受打擊的能力相對比較脆弱,所以要有意識地訓練提高他們的抗挫能力。
1、在班上不能給優生搞特殊化,應一視同仁。雖然這會讓優生們感到一種失落,但要相信這只是暫時的。
2、優生擔任班干部不能搞“終身制”,要定期輪換,使優生在“權力”的“得與失”中變得正常化。
3、對優生所犯的錯誤不可遷就,該批評的一定要批評,否則,就會使其一犯再犯而不會自省。
4、要多給優生創造品嘗失敗的機會。讓他們品嘗失敗,并不是有意打擊他們,而是在他們現有能力的基礎上,對他們提出更高更嚴的要求,讓他們去面對更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擴大他們體驗的領域,從多方面加以磨煉,最好是讓他們在成功與失敗中交替品嘗,只有這樣,才會讓他們習以為常,感受到成功與失敗會經常并存,這樣就有利于他們坦然地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失敗與挫折,也會使他們的意志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三、加強思想熏陶感染
教師要引導優生走出“成績至上”的誤區,讓他們明白,一個人的發展,除學習成績外,還有思想覺悟、道德品質、文明禮貌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學習與提高,讓他們明白“人才”是“先成人后成才”,只有把“人”做好了,才有可能成為社會上真正需要的有用之才。可以從正面以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例,給他們講述或引導他們觀看有關的視頻,給以恰當的引領;可以從反面選擇那些曾經的“高材生”違背道德甚至觸犯法律的所作所為的故事,引起優生的思考,產生警醒作用;還可以為優生創造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激勵他們在各方面都能表現優秀(而不只是在成績方面),體驗到別人對他們不同方面的認可,擴大他們對“優秀”范圍的理解……
如今的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在學校取得過優異成績的學生,而是需要各方面都優秀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著眼于學生整個人生的發展,著眼于社會真正的需求。不片面追求成績,而應重視學生全面協調的發展,對優生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