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梁漱溟是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造實踐家,是鄉村建設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抗戰爆發后,梁漱溟多次到重慶推行其鄉村建設主張,他還常來北碚小住及活動。他“通過改造鄉村、復興文化進而改造社會政治體制”的理念深深影響著四川鄉村建設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的辦學思想,他也一直關注著學院的命運,對學院的創建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
一
二十世紀初,在封建地主的剝削和西方列強的侵略下,中國農村經濟趨于崩潰,無知、饑餓、疾病等困擾著人們。受美國鄉村生活運動的影響,一大批熟知中國傳統文化而又務實的愛國知識分子從教育農民、改良農業技術、組織鄉村自治等方面入手,在全國各地興辦鄉村建設實驗區,開展鄉村建設研究,形成一股強大的鄉村建設運動。他們希望通過鄉村建設運動,救活舊農村,挽回民族危機。而梁漱溟便是鄉村建設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0年,梁漱溟正式提出了鄉村建設的口號并進行理論探討。1931年梁漱溟在山東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開始進行鄉村實驗。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鄉村建設運動中最有影響的組織之一,山東鄒平也一度成為全國鄉村建設運動的中心,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前往學習參觀。
在梁漱溟鄉村建設理念的影響下,重慶的巴縣、涪陵也積極進行鄉村建設實驗。其它還有楊勵堅在巴縣南泉創辦了鄉村師范學校等等。這些鄉村建設實驗的開展,開創了重慶鄉村建設的新局面。
二
巴縣、涪陵的鄉村建設引起了四川善后督辦公署(即川政主持機構)秘書長李公度的重視。1932年,由于防區擴大,四川善后督辦公署決定由川東共立師范學校籌辦鄉村建設學院和中心實驗農場,培養一批既懂教育又懂農業的人員來建設防區各縣鄉村。李公度指示涪陵縣長謝子厚推薦專家辦學。1932年,在謝子厚的推薦下,張俶知、賴伯鈞被聘到川東師范學校,在那里先期辦起大專性質的鄉村師范專修科,為建立鄉村建設學院進行前期準備。張俶知任專修科主任,賴鈞伯任川東師范學校教務主任。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2年,
隨著學校機構的擴大和師生人數的增多,原校址已不能滿足需要。1933年春,學校先后在龍隱鎮(磁器口)租地700多畝作為新校址及農場,接著又在鳳凰山購買了800多畝地正式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中心農事試驗場。1933年2月,鄉師專科正式遷入磁器口新校舍。張俶知和賴鈞伯編制出《四川鄉村建設學院辦法及組織大綱》,報四川善后督辦公署。1933年7月,四川省政府頒發四川鄉村建設學院辦法及組織大綱,正式成立四川省鄉村建設學院,以鄉村師范專修科為該院專修科,原設鳳凰山的中心農事試驗場為該院農場,是一所獨立的高等院校,院長和場長均由川東師范學校校長、21軍政務處長甘績鏞兼任,而實際上由梁漱溟的學生張俶知和賴鈞伯具體負責。梁漱溟另一學生王平叔亦曾在鄉建院執教。1935年甘績鏞調任省民政廳長,由21軍政務處副處長高顯鑒接任院長。
四川鄉村建設學院是梁漱溟學生遵循其鄉建理論籌辦的,學院成立之初即禮聘梁漱溟先生擔任指導顧問,梁漱溟本人也一直關注著四川鄉村建設學院的命運,對學院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頗多貢獻。四川省鄉村建設學院的辦學思想深受梁漱溟思想的影響,在教學計劃、研究實驗辦法等方面也都效仿梁漱溟所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學院還幾次邀請梁漱溟到四川鄉村建設學院作專題報告或學術講演。1936年,四川鄉村建設學院改組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該院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兩所獨立的師范類公立學院(另一所為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之一。雖然改名為教育學院,但是四川省立教育學院仍主要服務于鄉村建設。當時的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占地面積約1700多畝,農場占地1200畝左右,是當時四川省內農村技術推廣及農產品優良品種推廣的重要場所。1940年還設有鄉村建設實驗區、嘉陵小學等附屬單位。當時到四川鄉村建設學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學院任職和支持事務的鄉村教育家主要有:梁漱溟的學生張俶知、賴鈞伯,陶行知的學生張宗麟,以及陶行知的好友邵鶴亭等。
三
這一時期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聘請了一些知名學者來院任教授,到1945年秋先后有17人被聘為專任教授,有10余人被聘為兼職或特約教授,同時也常邀請國內著名學者專家來院作專題報告和學術講演,如梁漱溟、馬寅初、洪深等。高顯鑑院長對對身為鄉村建設領軍人物的梁漱溟極為敬重,在他任院長期間,曾幾次邀請梁漱溟來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講學。
1938年暑假,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師生組織了一次大規模了暑假農村服務團,深入到農村發動農民開展抗戰救亡工作、宣傳鄉村建設、勸導農民改良農產品,增加戰時農業生產等等。當時幾乎動員了全體同學參加,鑒于同學們平時的生活與農村生活有天壤之別,為了使這次抗戰宣傳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學校舉行了“短期農村服務講習會”,院長高顯鑒聘請梁漱溟、馬寅初、湯茂如等國內名流學者主講農村社會調查、農事推廣、鄉村衛生、抗戰建國等諸多問題,讓學生大學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心里準備與訓練,有力地推動了服務活動的開展。梁漱溟曾在歌樂山鄉村建設社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暑假農村服務團講了幾個專題,主講農村服務理論與實際等問題。
1939年1月,梁漱溟再次應邀來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講學。當時正逢“四川教育學院學生自治會會刊”剛剛創刊,高顯鑒院長邀請他為“四川教育學院學生自治會會刊”題寫刊名,梁漱溟欣然應允。
四
北碚的自然環境和盧作孚、盧子英兄弟治理下的社會環境給了梁漱溟很好的印象。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梁漱溟又以國民政府參政員身份多次前來北碚指導工作。1946年當國內和平無望時,他更是定居北碚,潛心著述和辦學,對北碚的建設和文化事業貢獻頗多。
1941年初,他將前一年在璧山創辦的勉仁中學遷來北碚,并創辦勉仁書院。1946年,他又在勉仁書院的基礎上創辦勉仁國學專科學校,1948年改名為勉仁文學院。1950年,梁漱溟將學校獻給人民政府,勉仁的教師,除三位跟隨梁漱溟去了北京外,其他教師如吳宓、李源澄、鄧子琴、等都先后轉入了西南師范學院。
梁漱溟為勉仁文學院與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做出過重大貢獻,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滋養著后來者。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我們將繼承先賢遺志,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應有的貢獻應。
【參考文獻】
[1]楊孝容·梁漱溟鄉村建設理念及其在重慶的影響·重慶社會科學,2008年第11期,總第168期。
[2]梁漱溟:縉云山下的人生驛站http://blog.sina.com.cn/
s/blog_,3f6a436a0100d7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