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璟
【摘要】筆者通過對冠洞小學的改造方案設計進行研究思考,以期找尋出一個適合當下農村現狀和具有實踐意義的建筑改良設計和可持續發展模式,讓鄉村小學重新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這種模式既能應用現代技術理念達到建筑的教育功能,服務鄉村學齡兒童;又能運用傳統建造方式讓其與之周圍景區環境和建筑相統一協調,達到繼承和保護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的目的,顯現其再建的價值。為鄉村小學未來發展提出設想和建議,以供今后相關研究人員參考。
【關鍵詞】地域性 小學建筑 改良
冠洞小學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景區內冠洞村寨中的一所侗族小學。小學建筑位于全村寨的最高處,學校視野較好,可俯覽整個村寨的民居和田野,且周邊植被豐富,臨近校門的山坡上,木樓民居沿等高線呈點狀分層布置,地域景觀環境較為優美。因此基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理念,筆者多次對三江景區內侗族村寨中的小學進行多次實地考察后,最終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冠洞小學,對其小學內的場地與建筑提出改建方案設計。通過此次改造實踐,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改造實踐的啟示與反思
冠洞小學改造是以滿足侗寨小學功能和安全性為前提,低造價,增加和保留建筑的地域性元素為理念。改造具體從材料、屋頂形式、建筑色彩、門窗、樓梯構建、圍護結構、功能空間和過渡空間等方面著手,應用現代技術結合傳統工藝的營造手法,既滿足冠洞小學的使用功能,達到建筑的可持續生態性,又能讓冠洞小學與周圍侗寨建筑景觀相統一協調,達到繼承和保護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的目的,有示范性作用。通過冠洞小學的具體改造案例所得到的啟示,反思當下整個鄉村小學建筑所存在的現狀與問題。
這些在偏遠山區的侗寨小學普遍存在教學條件差,資金缺乏等現象,還面臨著學生生源流失,鄉村師資力量不足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但因它們所處少數民族地區,有其特有的少數民族建筑和民風民俗,再加之鄉村優美的自然環境,讓許多侗寨小學已經成了旅游區中的小學或是旅游區必經之路上的小學,所以在侗族的新農村建設中有其特有的展示面。改建侗寨小學具有一定的普及意義,矛盾的焦點就在于如何重新吸引人們關注侗寨小學的維護和發展。
二、改造模式的建議
針對這個實踐改造項目帶給我的啟示和反思,我總結并提出以下五點有關侗寨小學保護與發展的建議作為其可持續發展模式,以供參考。
1、滿足建筑規范和功能要求,尤其重視學生素質教育環境和教師配備資源的建設。
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機制脆弱,民族教育只重少數民族地區及其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忽視了民族文化知識與技能的教育。[1]如果學校有條件開設比如學習侗族樂器蘆笙這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素質教育課程,吸引和培養孩子的興趣點,就能傳承本民族文化知識與技能教育。其次,為了更新教師資源,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師來鄉村小學教書,學校應適當配備教師休息室等待遇條件,盡可能滿足教師需求,留住鄉村教師。
2、重視建筑細節設計,提高安全性和改善衛生環境。
例如小學建筑的安全體現在樓梯間的欄桿、扶手等細節的設計上;門、窗尺寸的推敲應符合兒童人體使用方便的尺度;廚房、餐廳講究配餐和就餐的衛生環境。這些都是應在設計中著重考慮的范圍。
3、效法自然,尊重地方傳統經驗。
建筑的外觀設計應與地域性的傳統建筑群相統一,與周邊景觀相協調,就地取材,尊重自然,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當地居民有傳統建造模式和技術,懂得如何利用自然和順應自然,現代建筑技術和地方傳統經驗相結合,是改建的一種重要手段。
4、降低造價,節約成本,保留原生態意味。
經濟條件是一切改建之本源與前提。“經濟環保”是新農村建設中可行性最高、最有保障的長遠性建設思路。因此建筑盡可能少拆除,減少開銷的同時,還能保留原味,再利用當地特有的材料和工藝加以改造。用這種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提升審美趣味感,也是提高關注度的一種途徑。
5、提高建筑的使用耐久性。
在保留地域元素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侗族干欄式建筑材料木材的防火等使用耐久問題,所以必須適當結合現代的建筑技術和材料,提高建筑的防火性能,以便更久使用。
三、小結
作為侗寨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用建筑之一,首先值得強調的是侗寨小學是一種最讓設計師承擔起責任感、使命感的建筑類型。它不僅為鄉村的孩子們撐起一片安全的天空,是鄉村建設和發展象征,更承載著祖國未來的希望。其次還必須指出的一點是,當今時代下的侗寨小學應當是安全性與地域生態性并存的建筑。滿足他實用功能的同時提高他的文化傳承價值和受關注程度,是鄉村小學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侗寨鄉村小學的的受益方不僅僅是村寨的學齡兒童、鄉村教師,更是整個民族的延續和發展的希望。作為建筑師和設計者,不僅要考慮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建筑的外觀,當地的經濟條件,建造的方便性,實用性和安全性能等實際問題,而且要思考和關注如何吸引青年教師,如何留住學齡兒童等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用建造的理念將兩者綜合起來才是可行的設計,可持續的設計。
此次改良設計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暫時只是在設計和探索階段,如果在實際工程實施中,還需要更多的現場數據支持和結構構造技術的支持;再加之當地傳統工藝和技術的建造,在方案實施過程可能需要更多的補充和調整,現階段不可遇見的問題還會有很多,需要進一步解決。
身入場地,謙虛地對待場所之中的人與物,向大自然學習,向地方經驗學習,整個設計改造過程使我很有收獲。這次設計實踐既是我對地域性建筑理解的一次詮釋,也是對少數民族農村地區的建筑在傳承中創新的又一次認識,一個既具有本土性格又符合時代精神的新農村教育建筑就是此次設計我最想要表達的。
【參考文獻】
[1]陸景川.保護失傳的民族文化[J].新西部,2006 (2)
[2]郝瑞華.三江侗族建筑的科技人類學考[J].廣西大學學報,2006(5)
[3]廖春苗.中國本土建筑中的希望小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