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云 張振平
摘 要:近年來隨著各種不同水稻種子市場的開放,種子的流動面變得更加廣。稻曲病的出現不僅會影響水稻的整體質量,同時也會產生毒素給人、畜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當前階段積極的對稻曲病綜合防治進行分析和研究具有現實性意義。本文主要對稻曲病的綜合防治進行了探討,希望為我國的水稻種植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稻曲病;綜合防治;分析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94
稻曲病也稱之為豐收果或者谷花病等,是當前階段影響水稻質量的重要病害之一。當稻曲病病發后,不僅會給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造成影響,更重要的是會使稻谷上出現病原體,給水稻造成品質影響。下面將對稻曲病的綜合防治分析進行詳細的討論。
1 稻曲病的發生原因
1.1 氣候條件
稻曲病發病的最為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氣候條件的影響。通常來說稻曲病會在溫度24~32℃之內出現發育現象,當溫度達到了34℃以上之后便不能繼續生長。同時,稻曲病發育會受到雨水等環境的影響,多在降雨時發生病害。
1.2 品種影響
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下當前我國已經有多種不同的水稻品種出現,稻曲病的發生與水稻的品種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1]。通常來說晚熟類的品種發病情況比較明顯。而一些稻穗大、葉子寬的品種也將容易出現稻曲病。此外,稻殼的表面較為粗糙并且沒有絨毛,這樣的品種比較容易出現稻曲病。
1.3 栽培管理影響
水稻的栽培管理對水稻的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在不良的管理下也會引起稻曲病發生。如果在進行栽培管理中采取粗放式的方式,水稻密度過大同時排水方面也不佳,那么則會比較容易引起稻曲病。特別是在水稻穎花分泌時期,稻株生長較為茂盛,這種時候也容易引發稻曲病。
2 稻曲病的綜合防治
2.1 農業防治措施
在進行收獲的過程中需要將一些帶有病原的稻谷進行集中性的銷毀,病草不能用于飼養耕牛,也不能用來進行墊圈。同時需要對經常發病的稻田進行殘渣的清理,以便于能減少病原的殘存[2]。當前階段來看很多的晚熟水稻品種都容易感染稻曲病,對這樣的情況建議每3、4a進行品種更換,并選擇經過包衣處理的稻種,提升稻種的抗病能力。如果出現了帶病的稻種,在進行播種之前應先進行鹽水浸泡,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以便于能殺滅種子上的病菌。當浸泡完成以后對種子進行清洗,然后才能投入到播種當中去。在浸泡中可以采用1%石灰水浸泡方式,并根據播種時間和實時溫度等來進行浸泡時間的控制,浸泡過程中不能對種子進行翻動,更加不能進行陽光直射,從而提升種子的整體質量和抗病能力。
在種植之后為了防止稻曲病的發生,應盡早摘除病例發病比較嚴重的田塊,并在收獲之后進行深度耕地,促使病原能深埋于地下,減少病原的發生。此外,應科學的進行施肥管水,水稻插秧換衣后,應采取淺水灌溉的模式,在曬田技術上則要遵循“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的原則,及時的進行曬田,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
2.2 化學防治措施
水稻稻曲病的最佳防治時期是在水破前的2~3d左右,在這個時間段應采取措施進行稻曲病的二次防治,并在破口達到50%左右時進行噴藥。作為農戶應當根據水稻的實際病情和田間的觀察結果等來進行用藥的合理控制,通常施藥在水稻破口7d左右,這段時間為最佳的施藥時間[3]。如果正處于長時間的陰雨天氣,那么則應當在始穗期和齊穗期再進行施藥,避免病害的發生。在藥劑防治的過程中,應使用強氯精來進行浸種,或者使用25%使百克乳油2000倍稀釋來進行浸種,浸種時間保證在24h為佳,已達到清除種子病原體的作用。
2.3 基礎措施
水稻種植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戶的一年收成,因此在防治稻曲病的過程中,應重視起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當前階段我國已經對稻曲病的防治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并不夠深入,仍然需要不斷的研究。農戶在選擇水稻品種上應加以重視,盡量選擇一些抗病性強的優質品種,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這是防治稻曲病的根本途徑。此外,應重視合理的追肥,在管水的科學性基礎上適當進行追肥能有效提升水稻抗病害能力,只有做好稻曲病的防治工作,才能促使我國的優質水稻不斷產出,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保障。
3 結 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水稻更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來源,因此水稻的質量和病害防治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稻曲病不僅會給水稻的質量造成影響,使水稻品質下降,更重要的是當中病菌可能在人食用后給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對水稻的稻曲病防治,應從多方面來進行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針對性的防治,從而減少病害的出現,為水稻質量做出保證。只有采取全面性的治理措施才能真正的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胡曉斌,唐文,胡文俊.皖中地區稻曲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15(09):55-56.
[2] 劉文艷,李子慶,藺明芬,劉立增,呂冬梅.稻曲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11(06):12-15.
[3] 蔣榮華.稻曲病的識別與防治[J].農技服務,2011(1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