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萍
摘 要 新課程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而隨著化學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轉變化學實驗課程過于強調機械訓練的現狀,增強學生主動參與以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已經日益迫切。本文針對這些問題與困惑并從現實意義和價值方面略談如何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
關鍵詞 探究性 高中化學 實驗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60
Discussion on High School Chemistry Inquiry Experiment Teaching
YU Liping
(Fujian Jian'ou No.3 Middle School, Jian'oi, Fujian 353100)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hemistry experiment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and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emical experiment course is gradually urgent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chanical training, enhancing students'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ability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and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and puzzles this paper will simply discuss the aspect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n how to carry out inquiry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 inquiry; high school chemistry; experimental course
隨著化學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的化學實驗探究教學變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我國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提出探究活動作為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使化學實驗設計在兼顧掌握化學基本知識同時,更凸顯實驗技能方法以及在過程中的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傾向,重視探究性實驗內容的編排和過程的科學化設計。同時,更高層次地要求教師進行教學。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學生作為認知過程主體,但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被動地接受知識,主動發現、主動探究的學習氛圍淡薄,求知欲不強,難以提高積極性,導致傳統教學無法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驗素養。因此多元化地進行教學方式課程改革要求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去完成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教學任務。
目前我國高考制度還在不斷的改革中,然而高中教學仍舊圍繞著高考進行。從我校化學實驗課教學現狀分析,部分教師對化學學科特點、思想和方法缺乏研究,對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分析和研究更是不足,很多老師還沒有注意到實驗教學的地位,只是片面強調化學基本知識記憶,并強化訓練解題以提高化學題目的答題正確率,很少認真進行探究實驗來實現實驗技能方法以及在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培養目標。有些老師認為高考中化學實驗的有關考題停留在學生的紙筆上,是否做實驗在高考中又如何知道。加之師生的精力、財力有限,往往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演示把實驗教學一筆帶過,無暇對本次實驗的效果、優劣進行思考與評估,更不可能進行改進與創新。還有部分老師從頭到尾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化學實驗,覺得不僅節約時間而且形象生動等。甚至讓學生先看書上的實驗過程,然后教師用講實驗來代替做實驗。更有甚者認為,只要學生做大量的實驗題,考試照樣得高分。此外,由于新教材將實驗內容分散編排于各單元內,且沒有明確哪些實驗是分組實驗,有些教師為了省事,減少學生分組實驗的次數或不進行學生分組實驗。這種情況導致實驗開出率大大降低。久而久之,會泯滅學生的創造力,忽略學生的個性發展,影響了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學生缺乏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更是一片空白,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對新情境的問題毫無頭緒。
在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作為最基本特征之一,可以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更可以有力地保證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的培養,容易形成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思想和科學品質教育的最生動、最活躍的教學形式。化學實驗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中充分鍛煉和體現實驗能力。高中化學新課程提出“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引起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在新課標的指引精神下,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適當地改進、優化、增設和創新設計新教材中所涉及的實驗,這不僅符合化學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也可以有效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滿足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的現實要求。
為了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結合我校課堂實驗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首先,轉變長期以來學生掌握化學知識一直處于被動地的尷尬地位,也就是只側重于表面理解和機械記憶簡單應用,不僅要引導學生開展有效地進行化學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要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試驗探究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例如,給學生設置一道實驗問題,不可用澄清石灰水來鑒別固體NaHCO3和Na2CO3,為什么?學生可以自己動手驗證,無論怎么滴加,都會產生白色沉淀,無法區分。自然地,很容易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探究加入少量NAHCO3 和足量NAHCO3,分別得出 NaHCO3+Ca(OH)2=CaCO3↓+NaOH+H2O和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的結論。比單純機械記憶化學方程式更能讓學生掌握好知識點,還可以啟發得到正確的做法,加熱兩種固體,前者產生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后者無現象。
其次,摒棄以往僅僅從課本教條式地學習知識的習慣,讓學生了解知識、掌握技能的過程與自己的親身體驗同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引起他們遨游化學世界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原來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填鴨”式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模式,新課程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以學生作為化學學習的活動主動,鼓勵每個學生參與教學、親自實踐活動。例如進行分組探究實驗(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條件)中,教師構建二維化的“個人、小組、全班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與教師互動”的動態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充分交流、啟發和補充,師生分享彼此的思維成果,提出了相關的4個實驗:
試驗1:表面積大致相同的銅箔、鎂條、鐵片分別與同濃度的鹽酸反應
試驗2:鎂條或鐵片分別與不同濃度的鹽酸反應
試驗3:鐵片(鎂片)在不同溫度下與同濃度鹽酸反應
試驗4:塊狀碳酸鈣、碳酸鈣粉末分別與同濃度鹽酸的反應
這4個試驗在學生討論質疑、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得到了體現,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采取多維互動的方式,在知識辨析和歸納總結后,學生逐步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得到了提高。
再次,以高考為核心的化學學科教學應該加以改變,真正把放在培養逐漸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教學的重心、學校應始終圍著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究中仔細觀察、認真實驗,發現分析問題,能夠自己解決問題,讓學生更加貼近社會和生活,有能力盡量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到開放實驗室中,把一些學生能夠完成的家庭小實驗作為課外活動,例如,家庭小實驗——自制可樂汽水,在約1升的飲料瓶中加入約16克白糖和適量果汁;加入約3克小蘇打;注入涼開水;再加入約3克檸檬汁;立即旋緊瓶蓋,搖勻,放入冰箱。通過約30分鐘后體驗喝到清涼甘甜的汽水,培養學生興趣,并體驗化學與生活的內在聯系。
最后,要重視實驗教學的“情感化”。 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如果學生探究的問題太容易,顯然達不到培養能力的目的;而探究的問題太難,則學生勢必很難從中獲得成就感,同時,會付出過多精力,容易挫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以上考慮,探究性實驗教學要求既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過程是認知活動和情景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它以人的心理活動為基礎。認知因素和情景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從兩個不同方面共同組成學習心理,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為避免探究教學中出現“課堂氣氛雖然熱鬧,但是學生思維冷卻”, 在課堂討論和合作學習時老師應該實施 “以學生為主體”的策略。例如,讓學生依據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討論能影響反應速率有哪些外界條件,又是怎樣影響的? 同時適時處理學生自主生成問題與預設問題之間的關系,尊重學生的實驗探究結論,構建民主和諧氣氛,促進學生情感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通過化學實驗探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并且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獨立操作和自學能力。讓學生在掌握化學基本知識的同時,更扎實地掌握實驗技能方法,并在學習過程中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整理出一套符合我校實際,可供教師直接利用和參考的教學案例及相關資源。提高教師的實驗教學水平和駕馭新課程的能力,改進我校化學實驗教學現狀,提升化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賴天培.貫徹化學課程改革理念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J].中學化學教與學,2004(7).
[2] 建波.《氯氣 自來水 魚》的教學設計與過程實錄[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