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芬
當毛毛蟲的世界末日來臨時,美麗的蝴蝶正開始翩翩起舞,這是廣州市白云藝術中學剛完成的蛻變。
一、攻堅克難,走出辦學困境
曾幾何時,白云藝術中學也是毛毛蟲的世界:基礎設施差,辦學條件落后;地處城鄉接合部,學校生源大部分來自周邊城中村,屬于廣州市最后一組生源組,學生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優秀師資流失,學校管理水平不見起色,教學質量差,學校社會聲譽不好。簡言之,這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學校,從1956年秋建校起,一直薄弱到21世紀初。
2011年起,廣州市推進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域建設,學校迎來了發展機遇。為了提升教育質量,白云區政府從辦學政策和經費上大力支持白云藝術中學(其時名為廣州市第六十八中學),同時調整學校領導層,并提出新的辦學要求。把一所薄弱學校改造為現代化學校的任務就落到了新任領導班子身上。
康有為先生曾經說過,“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對于一所沒有優勢、也找不出任何特色的農村學校,突破辦學困境的唯一做法就是從無到有。為實現這一跨越,學校應該往哪個方向上走?校長、教師和學生可以做哪些努力和嘗試?深入研究學校實情后,學校新任領導班子確定了創建廣州市一級學校的目標,基于學校原有藝術學科的一點基礎,堅定了走藝術特色發展之路的決心。
二、培育學校文化,推動學校發展
一所學校從普通學校到規范學校、到特色學校、再到品牌學校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學校文化形成、發展和被社會認可的過程。文化可謂學校的生命和發展之魂,決定著學校的凝聚力、創造力和競爭力。針對學校情況,學校領導班子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將文化建設作為改薄興校的切入點,進而全面改造學校。主要舉措包括:修建學校建筑,美化校園環境;建章立制,依法治校;規范行為,提升內涵;重塑理念,文化興校。
校園是全體師生共同學習進步的地方。朝著市一級學校的目標,堅守“以生為本”的原則,全體師生參與校園建設,對學校進行了重新規劃與布局,新建學校綜合樓,為學生學習提供設施保障;重新設計校徽,凸顯藝術辦學特色;建立各種人文景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新建校史館,繼承學校歷史和傳統。學校的改造無一不貫穿“環境育人,藝術熏陶”的理念,一磚一瓦都體現著藝術特色、環境宜人,同時,學校又從規章制度、行為舉止、精神文明等層面著手進行文化建設。
作為一名校長,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辦學思想和理念,再結合學校實際,提出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理念,最后用思想和理念來引領學校發展,促進師生成長。白云藝術中學的領導班子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在不斷突出辦學特色的基礎上,提煉了“立美育人,成就師生”的辦學理念,確立了以美育人的辦學價值追求,為師生的成功、成才服務。在辦學理念的統領下,學校進一步明確了“成功導學,能動參與,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以藝育德,以德促藝”的德育理念,并提出響亮的奮斗目標:讓城中村的孩子走進藝術的殿堂。同時,領導班子與教師團隊、家長團隊達成共識:既要培養學生上大學,更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諧的身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學校教學的重點從只關注高考轉向素質教育的全面提升,并努力在全校范圍內推行,尊重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在校園內健康快樂地成長。在這些理念的推動下,全校管理者轉變管理理念,以生為本,始終做到為學生負責,為學生的發展鋪路。
與此同時,全校教師在相互影響之下,不斷轉變教學理念,逐步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創建“成功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成,學有所樂。課堂中學生“抬頭率”的提高和“趴桌率”的降低,證明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發生變化。這些理念的推行碰到了很多挫折與困難,但是全體師生緊密團結,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促進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立足藝術教育,凸顯辦學特色
啟動藝術教育,道路非常曲折。作為廣州市位于城鄉接合部的一所高中的最后一組生源學校,白云藝術中學幾乎沒有任何優勢。一方面,相對于其他普通高中,學校生源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藝術基礎也不甚扎實,甚至是零基礎,剛入校門的很多新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另一方面,在師資配備上,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沒有特殊的編制優惠,教師資源沒辦法盤活,也是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因素之一。
然而,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白云藝中人堅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難,想盡辦法爭取政府部門支持,千方百計借助周邊社區、民間藝術家和高等院校專家學者的力量,全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質,克服文化課程基礎薄弱的短板,用百倍的努力攻堅克難。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努力,學校藝術生已經占全校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每個年級分別有音樂班、美術班和普通的文化班,學生實現了多元選擇、個性發展。學校辦學業績有了顯著提高,大部分學生通過參加藝術類高考都能順利進入大學深造。受到藝術生的感染和鼓舞,文化班的學生也不斷進步,錄取率逐年上升,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蝶變的奇跡。
通過美育,學校引領學生學習美、體驗美和創造美。學校師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生文明有禮,學校辦學凸顯出藝術特色。
四、構建特色課程,助推特色辦學
學校的特色化發展首先體現在課程的特色化上,特色課程建設是提升學校辦學品質的必由之路,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核心內容。
學校立足藝術教育,必然要以特色課程作支撐。基于傳承和發展本土嘉禾文化、嶺南文化的背景,白云藝術中學大力建設“嶺南藝術”特色課程,以音樂和美術系列為核心系列課程,兼設學科拓展系列和實踐活動系列課程。特色課程讓學生深入了解嶺南藝術,促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熱愛,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分析力以及藝術素養,從而發展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
就課程具體內涵而言,“嶺南藝術”特色課程核心系列的音樂專業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嶺南藝術素材的基礎上進行演唱、演奏、表演和創作;美術專業課則讓學生以嶺南藝術素材進行素描靜物、素描頭像、人物速寫、風景速寫、創意素描和創意色彩等創作。
實踐活動系列的校園文化藝術節主要通過藝術活動,挖掘學科和活動的美育功能,展示學生個人才藝。其中,表演類包括合唱比賽、校園歌手比賽、音樂會、各類匯報演出等。展覽類包括繪畫現場比賽、作業展、學生自選作品展、風景寫生展、書法展、攝影作品比賽及展覽、動漫設計和工藝作品比賽及展覽、瓷版畫設計比賽及展覽,還有各類教育活動宣傳畫的創作比賽及展覽等。
學科拓展系列則有詩配曲、曲作詩、詩配畫、畫作詩、童謠創作比賽活動,歷史漫畫創作及小制作比賽,英語手抄報比賽,簡易嶺南樂器的制作比賽,水仙雕刻比賽,Photoshop制作水墨畫比賽等。
此外,學校還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有到嶺南寫生的,到嶺南文化基地實踐的,到陶藝社制作的,到社區、基地學校展演的,這些活動無不深受學生喜愛。
學校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德育說教模式,實行德育活動載體藝術化,學校的各類教育活動無不滲入了藝術元素,以藝術特有的感染力強化德育效果,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提升。
學校為特色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支持資源。對場室和環境做了精心謀劃,營造了良好的藝術教育氛圍。在硬件保障方面,學校改建了音樂樓、美術樓、音樂廳和書畫院等,添置數碼鋼琴80臺,添置琴房、樂器房50間,建成演播室,改造了畫室、書法室、陶藝室共8間,增添了同步多媒體聯動教學平臺。按照特色學校發展需要,學校組建了美術、舞蹈、音樂教師團隊,共18人。學校還聘請了16位高校藝術專家、教育專家作為學校教育發展顧問,聘請了11位校外藝術指導教師。學校還與12所初中建立了生源基地關系。師資保證與專家指導保障了特色課程的實施。
五、構筑藝術跑道,放飛人生夢想
學校通過構建“嶺南藝術”特色課程,推動藝術特色辦學,為學生構筑了一條通往藝術殿堂的“跑道”,幫助學生放飛人生夢想,取得了顯著的育人立校成效。
成效一:學校高考成績連年攀升。在藝術特色辦學和特色課程建設的發展中,學校教學質量快速提升。讓白云藝術中學教師頗感欣慰的是,最后一組生源組的學生,也可以夢想成真,考上諸如解放軍藝術學院、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重點大學、一般本科或大專院校,實現“低進高出”的育人效果。近年來,學校藝術生高考錄取率超過96%,全校高考本科率接近35%。學生3年的學習收獲遠遠超過了家長、學生的預期。學校連續6年榮獲廣州市高中畢業班工作二等獎,排名逐年上升。2016年的藝術高考成績再創學校歷史新高。
成效二:師生參賽捷報頻傳。2013年,學校獲“廣州市首批藝術重點基地學校”稱號。學校合唱團連續三屆獲廣州市中學生合唱比賽一等獎,“飛揚樂隊”獲廣州市中小學流行樂隊比賽二等獎,教師合唱團參加全區比賽榮獲金獎。2015年,學校獲廣州市校歌比賽比賽一等獎,舞蹈、樂器演奏分別獲廣州市比賽二等獎,還有相當多的美術作品、學科競賽、科技競賽獲獎。此外,學校還連續6年榮獲“陶藝綜合實踐先進單位”稱號。這些成績是對學校辦學轉型的肯定,也是對廣大師生的鼓舞。
成效三:社會聲譽不斷提升。2013年1月,學校達到廣州市一級學校辦學標準,同年,學校的“嶺南藝術”特色課程獲得廣州市特色課程重點立項;2014年,學校成為廣州市特色學校,走進了優質學校行列。以前無人問津的薄弱高中得到了學生、家長以及教育同行的高度認可,區教育局、市教育局領導都充分肯定了學校藝術特色辦學成效。近年來,武漢、福建、中山、東莞等地以及廣州市多所學校師生來校參觀交流。學校的美術、音樂聯考成績在省、市內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教育不僅要均衡,更要力爭優質。白云藝術中學從薄弱學校向優質學校快速發展,凝聚著學校自身、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心血。她美麗轉型的身影告訴我們,毛毛蟲也有翅膀,普通學生一樣能實現夢想,普通學校一樣能成為好學校!
責任編輯:趙彩俠 江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