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江林
初夏的6月,炙熱剛剛來襲,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搬罾鎮干堰塘村一處20公頃的無公害葡萄園里依然涼爽宜人。密密匝匝的葡萄葉子下面,掛著一串串翠綠的葡萄。藤蔓上系著的彩色紙牌上,寫著姓名、祝福語或“心靈雞湯”。“這是我們推行的新的營銷模式——葡萄認種。根據葡萄的品質,每株認種價格從200元到600元。”菜籃農業果蔬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果蔬合作社)理事長董文斌介紹說,目前已有500多人認種了1000余株葡萄。
董文斌出生于1984年,父母是順慶區梵殿鄉董干溝村村民。2001年高考落榜后,他選擇外出打工。2002年,他來到某星級酒店,一待就是7年。2008年年初,他當上總公司副總經理。一時間,家人引以為傲,親戚朋友交口稱贊。
然而,就是這一年,董文斌作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舉動,辭去工作,回鄉盡孝。“回鄉的那天是2008年5月18日,汶川大地震后的第6天。”時隔8年,董文斌仍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父親生病,狀況很不好。妹妹遠嫁重慶,母親一個人在家,又要照顧父親還要干農活,我必須回去。”
向往田園 當起農夫
返鄉后,董文斌心里始終有個愿景:一定要在土里刨到金子。一次,董文斌在網上了解到水田立體種養,他如獲至寶,“水下養魚,水面種菜”,思路明晰后,他踏上了第一次農夫之旅。
以前,董文斌在家偶爾也干些農活,但這樣真刀真槍地干還是頭一遭。不懂技術,他就從書本和網絡上學習,“用竹竿搭成浮橋,把塑料線管切成小段固定在浮橋上,再把空心菜幼苗種在線管里面。”這項“浩大”的工程花去了他整整一個月時間。菜種下去了,又養了幾千條魚。正當他信心滿滿地等待收獲時,卻遭遇了“滑鐵盧”。
“因為養了魚,不能施肥,更沒有打農藥,空心菜的品相很差,沒人買。”辛辛苦苦種的蔬菜無人問津,有時一車菜的錢還不夠來去的路費。
2011年,搬罾鎮一處農業基地出讓。聞訊后他立即邀約了幾個年輕人,搭伙承包了下來,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當時投資了50多萬元,種植時令蔬菜。”董文斌說,在發展蔬菜產業的同時,他兼營水果生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到批發市場批發水果,再匆匆趕到基地管理蔬菜,到了晚上,又忙著給合作方送水果。
幾個年輕人踏實肯干,加上蔬菜基地全部實行綠色種植,產品在市場上慢慢有了口碑。到2012年,董文斌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正當董文斌躊躇滿志的時候,2013年,蔬菜價格一落千丈。“黃瓜的批發價從7角跌到7分。”眼巴巴地看著種出來的蔬菜爛在地里,董文斌一籌莫展。這一年,董文斌和合伙人每人虧了近30萬元。
幾經挫折 終成正果
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董文斌和伙伴們擦干眼淚,決定放手一搏。
董文斌一位親戚有著多年水果種植、加工和銷售經驗。何不把蔬菜基地轉型為水果基地?說干就干。董文斌將親戚請來,對基地和周邊環境進行了考察,并闡述了自己的構想。
2014年4月,總投資1300萬元的果蔬合作社掛牌成立。“我們依然堅持綠色種植。”董文斌介紹說,為確保優質高產,合作社引進、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并先后獲得區農牧業局頒發的“果蔬避雨栽培示范社”和“全區現代標準化示范基地”稱號。
2014年下半年,20公頃葡萄苗帶著希望種進了地里。葡萄基地全部覆蓋了聯體大棚。全程實行綠色種植,除去掛果之前有一次預防性藥物處理外,其他時段堅決不用藥物。
董文斌說,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太多,但在夢想的支撐下,他一次次挺了過來。在他的帶動下,合作社建成了集種植、旅游、觀光、休閑為一體的20公頃葡萄基地,6.7公頃火龍果和13公頃油牡丹正茁壯成長。合作社成立兩年來,已獲得“全省綠色健康放心食品單位”“全省質量誠信服務3A級單位”“全省綠色經營倡導單位”。今年3月,在全國首屆“華商品牌盛典”活動中,作為“80后”創業青年代表,董文斌作了經驗交流發言。他介紹,下一步,合作社將繼續擴大規模,種植藍莓、桑葚、桃梨等水果,力求合作社一年四季都能供應新鮮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