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承澄
高等職業教育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這種教育更強調對職業的針對性和職業技能能力培養,是以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2014年年底,河南共有高職高專院校77所,院校學生規模平均6594人。河南經濟進入新常態,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又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是來自農村的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他們作為高校畢業生中相對偏弱的群體,在就業方面面臨的壓力更大。造成目前高等職業教育農村畢業生就業難的因素很多,既有高職教育質量不高、就業信息不暢通的因素,也有畢業生自身定位不明晰、素質欠缺的因素。所以,解決農村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亟須形成一個政府、院校與畢業生自身相結合的就業聯動機制,進一步健全與完善相關輔助政策,創造和諧的就業環境,加強就業與創業教育培訓,切實提升農村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就業工作的開展。
一、構建完備的政策扶持體系。一是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各級政府要梳理政策、整合資金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加快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模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監督。創新農村畢業生就業相關的勞動人事制度、就業分配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建立跨部門的管理體制,整合資源,著力形成包括勞動人事部門、行業協會、經濟部門、企業以及高職院校等在內的參與高職院校辦學的長效機制。二是完善服務就業體系。進一步加快高等職業教育農村畢業生就業信息化進程,完善就業市場,建立健全社會公共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促進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的交流,為農村畢業生就業及時提供信息。三是積極發揮社會第三方作用。在人力資源需求預測、職業教育質量評估等領域積極引入行業組織等第三方力量,推進政府、市場和社會的有機協調。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資源的匯聚,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主體參與高等職業教育,實現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多元化。四是鼓勵農村畢業生自主創業。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政府職能,通過制定長期戰略或優惠的政策、法規來優化“雙創”環境。
二、加快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一是明確高職院校的特色定位。高職院校要在辦學的科類、層次和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找準優勢、明確特色,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調整專業結構、課程設置、招生人數及人才培養規格,使培養的畢業生符合社會的需要。二是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養。充分發揮普通高校師資和教育資源的優勢,選擇若干普通高等院校為職教師資的培養培訓基地,具體承擔有關專業的職教師資的培養培訓任務。大力開展在職教師崗位培訓,把師資的繼續教育擺到重要議事日程,形成多層次、多階段、多渠道協調發展的師資培養培訓教育體系。與行業企業合作建立穩定的“雙師型”教師校外實習、培訓基地,通過頂崗工作、掛職鍛煉等方式,盡可能安排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頂崗實踐,引導教師為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不斷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三是加強農村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高職院校應以提升農村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為目標,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建立分階段、多層次的就業指導體系,全過程、多方位進行就業培訓和指導。加強和重視農村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幫助畢業生分析自己的興趣、性格、愛好、能力和價值觀等,調整就業期望,找準自我定位,使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三、充分發揮畢業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校期間應保證專業基礎知識學習的扎實性,同時重視職業素養、綜合素質的提升,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和創業觀,準確估計自身的能力,綜合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及社會的需要,找準定位,順利實現社會責任、社會規范和角色權利的轉換,從而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發展。一是要把對農村畢業生能力培養的目標從與特定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擴展到更廣的社會發展領域,盡可能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如加強溝通能力、學會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革新能力的培養等社會職能能力。二是通過積極開展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和現場教學,培養學生自覺、主動、獨立地獲得知識的能力。強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適合本專業特色的工學結合實訓實習模式,與企業開展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變單向一次性的“理論-實踐”模式為雙向的多次反復的“理論-實踐-理論-實踐”模式,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及時了解最新的生產技術、最新的服務理念,提高生產、服務技能,還可以讓學生在實習實踐中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大大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學會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學習,從而增強他們在未來工作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