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摘 要:著重闡述了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利用攝像頭的錄攝技術將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和操作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而有趣、直觀而有效,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錄攝技術;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一直以來,人們通過各種拍攝器材將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題材攝錄下來編輯好,供大家瀏覽、觀看,使大家的許多方面變得生動和有趣。信息技術課程出現是為學生長大后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服務的。學習信息技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利用攝像頭的錄攝技術將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和操作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而有趣、直觀而有效,大大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錄攝技術在培養學生規范的操作技能上的運用
鍵盤的指法好不好?鼠標的使用規范不規范?都是我們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好這一環節的教學活動,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研究。
學生在學習用鼠標調整窗口大小的操作技能時,平常我們一般會用廣播加演示的策略,學生能看到教師屏幕上光標的變化,而最關鍵的鼠標上手指的按動與手的移動學生卻大多看不到,雖然我們還會一邊演示一邊講當光標發生變化,變成雙箭頭時,要按住鼠標左鍵不松開再拖動。但學生看不到,于是就會有一部分學生不得要領。怎么辦?這時我們可以利用攝像頭的錄攝技術,在教師的屏幕上多開一個監視窗口,讓學生看清楚老師的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動作的,然后再讓學生跟著你一起練習和單獨練習。這種錄攝技術的運用既簡單又方便而且還高效,無疑它為學生掌握好鼠標的基本操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模仿平臺與環境。
二、錄攝技術在理論課教學中的有效使用
信息技術課有一部分是理論知識學習,這部分內容比較枯燥。譬如江蘇省初中《信息技術》教材中《認識計算機》一課,對硬件的認識就是一個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比較重要,經過學前調查,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此感覺陌生,尤其是“主機箱里有什么”更是了解不多。打開主機箱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很有必要。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這樣做,對于有50多位學生的大班來說又會浪費大量的教學時間。那么有沒有更有效的技術手段,既能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感,同時又可實現每一位學生對主機箱內的重要部件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呢?
于是我想到了利用攝像頭的錄攝技術,并大膽地嘗試通過其錄攝技術開展教學活動,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1)課前準備:將攝像頭架設好并調整好,使老師機屏幕上監視窗口出現清晰的主機箱內部畫面;(2)課中展示、學生參與:當課上講到認識主機箱內部有哪些硬件部件時,把主機箱監視畫面廣播到每臺學生機,讓學生找一找計算機的核心在哪里?內存條、硬盤在何處?最后讓部分學生上來說一說,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通過上述教學設計,學生的興趣變得深厚,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生在幾乎是“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到了要掌握的硬件基礎知識,真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的教學內容也變得豐富多彩,教學過程變得輕松而又好操控,一舉多得。
三、錄攝技術在信息技術微視頻教學中的高效利用
時下“最受歡迎的教學形式”——微視頻,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所運用。它的出現“承擔起了知識傳授的責任,其質量對知識傳授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
信息技術課本中能夠制作成微視頻的內容應該是非常多的,我選擇了《機靈的小老鼠》進行了微視頻的設計與制作。
本小節的教學目標是:(1)了解Arduino板的使用方法;(2)掌握光敏傳感器的初步應用。這兩個目標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會有一定的困難,如何化解這一難度,讓學生更容易達成教學目標呢?我不斷地思索。后來我開始試著用微視頻突破這一難關。
首先我們可以將要用的Arduino板子、數據線、光敏傳感器、高保真耳麥、攝像頭準備好;然后將各設備連接好調試好,接下來在制作微視頻的計算機上打開監視窗口,接著啟動屏幕錄制軟件Camtasia Studio,邊講解邊演示連接硬件的要領和腳本設計的關鍵及要注意的地方。制作完成后對錄制的微視頻進行后期的加工與處理,達到更佳的效果。
課堂中將微視頻介紹給學生并講授如何利用微視頻學習的方法,隨后讓學生自己嘗試打開、觀看、學習。學生非常感興趣,許多學生通過微視頻的學習,能夠較全面地了解Arduino板的使用方法;并開始初步應用光敏傳感器來控制舞臺上角色的動作,學生學習的困難便迎刃而解了。
四、錄攝技術應用的感悟
利用錄攝技術在信息技術課堂,順應了新課程的需要,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教師的課堂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展示舞臺;從而使課堂的教學效果明顯地提高了,減輕了學習信息技術的難度,同時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提高帶來機遇。
參考文獻:
張金磊.微視頻:最受歡迎的教學形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