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
摘 要:“陌生化”是德國著名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創建的戲劇理論。將“陌生化”理論運用于閱讀教學中,喚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實現了由“被動”閱讀向“主動”閱讀的轉變。就拿“導入新課”來說,“陌生化”閱讀與傳統的閱讀教學相比,更能引起學生的新穎之感和關注之神,以一種新奇的眼光去感受文本對象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從而興致盎然地投入到與文本的對話中,并將對話逐漸引向深入。在教學實踐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歸納出“陌生化”的手法。采用陌生化閱讀教學,有其深遠的意義,可以激活現代閱讀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契合寫作教學。
關鍵詞:陌生化;閱讀;產生;對比;意義
一、陌生化閱讀教學的產生
“陌生化”是德國著名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創建的戲劇理論。該理論的重要特征就是,在戲劇創作和表演過程中,采用“間離技術”,突破觀眾與劇情之間產生的移情、內摹仿或感情共鳴效果,使觀眾更理性地、冷靜地分析判斷劇情和人物,從而獲得更深刻的審美享受。
對于以母語為媒介的閱讀者來說,由于一般并不存在語言上的太大障礙,所以完成“被動”的閱讀并不難。事實上,等新課本發下去之后,學生大多瀏覽數遍,文本內容大多了然于心。因此難度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出乎其外”地進行“主動”閱讀。
將“陌生化”理論運用于閱讀教學中,就解決了這一難題。現代閱讀論認為,閱讀對象是作者言語行為的成果,閱讀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領悟其言語發生的特征和技巧,而不是僅僅讓讀者沉浸到文本所營造的情意空間中去,既要“入乎其內”,更要“出乎其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文本作“陌生化”的處理,借助相關“間離技術”,幫助學生對文本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從而實現由“被動”向“主動”閱讀的轉變。
二、陌生化閱讀教學與傳統閱讀教學的比較
“陌生化”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就拿“導入新課”來說與傳統的閱讀教學相比,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呢?來看這樣的兩個教學片段:
一位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二年級課文《猴子種果樹》。老師一上來就問:“小朋友,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呀?”(如果問得藝術一點:大家的小腦袋里鉆出了哪些小問號?)于是學生很乖巧地說:
1.猴子種了哪些果樹?
2.猴子種的果樹長大了嗎?
3.猴子吃到了自己種的果實了嗎?
4.猴子為什么要種果樹呢?
……
這樣的導課,在我們日?;蚬_課教學中比比皆是。這樣的導課,僅僅是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文學習上來,僅僅是將課“引”出來,而不是啟動學生繼續與文本對話的動力引擎。這樣的導課,遠離了語言文字,而且其目標指向于學生已知領域,可以說是高耗低效的課堂教學。
有位老師教《長城》一課,一開始讓孩子們聽《長城長》這首歌,然后讓他們談感受。在此基礎上出示三句話:
1.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建成這樣偉大的長城!
2.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別的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杰作!
3.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太偉大了!
然后教師讓學生猜猜這些話分別是誰寫的,學生當然猜不著。于是老師告訴他們這三個人分別是葉利欽、尼克松和拉賓。聽了老師的介紹,學生感到很驚訝。此刻,他們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為什么長城在這些政治家心目中地位那么高?長城究竟偉大在哪里呢?這樣,閱讀期待、欲望產生了,學生就能很自覺地投入到與文本對話中去。
這位老師上課伊始,合理地運用了陌生化策略,讓學生帶著新奇的眼光去閱讀。這樣引起他們內心真實而強烈的沖突,成功地引發孩子們強烈的閱讀欲望,學生心中升騰起一種新的興致,這樣有效地提高了閱讀效率。
三、陌生化閱讀教學的途徑
(一)在教學內容上關注陌生化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在教學內容上歸納出如下“陌生化”手法。只有那些陌生的教學內容,才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
1.陌生化事物。比如兒童尚沒有機會身臨其境的自然景觀,《鳥的天堂》中的大榕樹和無數的各種各樣的鳥;《觀潮》中的錢江潮等。
2.陌生化道理。就是兒童尚不知道或只有很粗淺感知的道理,如《桃花心木》一文告訴我們要培養自立之心;《釣魚的啟示》說明人最可貴的品質是道德、自律等。
3.陌生化情感。即兒童沒有了解過或尚未體驗過的情感,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父親救兒子的決心;《跨越千年的美麗》對獻身科學的由衷贊美。
4.陌生化語言。如《匆匆》中比喻的新奇;《桂林山水》中排比的絢麗。
(二)教學方法上實現陌生化
1.熟悉的事物,關注思想。如《草船借箭》一文,學生對故事情節大多耳熟能詳。教學時如果以“草船借箭”后論功行賞,誰的功勞最大為內容寫一份推薦書,就能極大地激發兒童的好奇心。
2.熟悉的語言,揣摩體味。如《鳥的天堂》中的“這美麗的南國的樹”一句,運用在朗讀中比較、體會的方法,讓學生感到句子的不平常處。
3.時代的背景,幫助理解。借助時代背景,把新奇的、學生難以理解的課文內容變得熟悉。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教學,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才能比較順利地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聯系影視等也能幫助學生把新奇的課文內容變得熟悉。
4.先進的媒體,達到陌生化?,F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我們實現閱讀的“陌生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多媒體手段所承載的豐富的信息可以為制造“陌生化”的閱讀氛圍、提高閱讀效率助上一臂之力。閱讀教學時,配合課文朗讀,配上恰當的音樂,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生動的圖像,比教師單純的范讀效果自然會吸引學生些。
四、陌生化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陌生化閱讀教學,可以激活現代閱讀教學
作為特殊的閱讀群體——教師和學生,其閱讀行為已經遠離了閱讀過程本身,而為教學的功利性目的緊緊操控。教師有績效考核,學生有學績考核。在整個閱讀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無暇顧及作品本身的審美情趣,作品被反復地掰開揉碎,已經失去了作為一個完整藝術品的意義。整個閱讀教學,重教學而輕閱讀。教師和學生的審美感官越來越遲鈍,閱讀教學枯燥而乏味。
(二)陌生化閱讀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閱讀教學的文章并不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基準的。因而,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利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誘導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就必須選準閱讀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往往就是文章的獨具匠心之處,是陌生化技巧閃爍靈光的地方——它新穎、奇異、美好、富有情趣,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同時也是學生的興奮點。閱讀教學就應抓住這樣的點,來撥動學生的心弦。
(三)陌生化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文學作品“陌生化”效果的產生,源于思維的多向。相同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觀察思考,會生成不同的創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善于挖掘作品的陌生化技巧,可以培養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創新意識。
(四)陌生化閱讀教學,可以契合寫作教學
文章的陌生化技巧,是寫作的重要手法。作為閱讀教學,把它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在積累學生閱讀經驗的同時可以增強學生作文方面的創新意識,從而使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得到有機的整合。
參考文獻:
傅登順.陌生化閱讀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6(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