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歡
摘 要:小學教育是培養各類人才的啟蒙教育階段,是長身體,學做人,增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培養各種能力的重要時期,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時期。而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重任。小學生對許多概念,如上、中、下、前后、左右、高低、大小,各種形狀、硬度、時間、角度和距離等,往往是通過體育活動認識和加深的。當今社會已步入充滿競爭的信息時代,在這信息時代人們對知識的獲取方法與途徑已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具有空間性、多維性了。
關鍵詞:體育教學;數學;有機結合
體育和數學雖然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學科,但是二者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體育教學雖然以身體運動為主,但事實上,體育教學中包含著許許多多數學知識,因此,根據小學階段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漸取代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把數學知識和體育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體育課上的快樂,還能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掌握數學的相關知識。
一、隊列隊形練習中的數學
1.站隊、報數:初入小學的新生體育教學的第一課要學習站隊,只有站好了隊才能有效地開展體育活動。在站隊的過程中學生互相之間比高矮,個子矮的站隊伍前面,個子高的站隊伍后面,這樣不僅復習了數學中的高和矮,還學會了站隊的方法;在站好隊的基礎上教師為了了解本班的學生人數情況會要求學生報數(一般低年級學生先進行集體報數),要求學生“1至×”報數,很自然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復習了數學中的順數數。
2.成××隊形走:隊列練習時會要求學生走成三角形(△)、菱形(◇)、圓形(○)等圖形隊形,這個練習就得以數學知識為前提,否則隊形無法進行。
3.轉法練習:向左(右)轉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識別左、右、前、后方向,如何以指定轉動方向的腳跟為軸,另一腳的腳掌為軸轉體90°;向后轉時以右腳跟和左腳掌為軸同時用力從右向后轉體180°。在教學時不僅熟悉了四個方向,而且學習了以×為軸轉的方法,用身體感受角度。
二、游戲中的數學
1.投球入筐:讓學生在操場上投球入筐,學生先圍成一個長方形,把一個大筐放在長方形的正中,讓學生向筐里投球,學生有的投入的多,有的投入的少,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每個人離球筐的距離不一樣,當然投入率就有高有低。有什么辦法能讓游戲公正、公平呢?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體驗,得出結論:大家圍成一個圓,把球筐放在圓的中心(圓心),再依次投。這樣讓學生在練習中認識到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以及在同一圓的圓周上的任何一點到圓中心(半徑)都相等,這樣學生初步認識了圓心和半徑,把數學和體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在活動中既增強體質又學到了數學知識,學生既認真又快活地學到了新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訓練了學生動作的準確性。
2.叫號接球:在進行叫號接球游戲時,我們可以先進行簡單的數字叫號,然后逐漸進行改進,可以進行一些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的數學計算。如學生在叫號時可以運用乘法口訣,也可以把7和12號改成3+4、3×4等。這樣既有利于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同時又能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
3.長江—黃河:在游戲的過程中針對水平一的學生簡單地命名長江隊和黃河隊就可以,而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學生反而會覺得枯燥沒有激情,這時我們就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變換方式,把隊伍命名為奇數隊和偶數隊,教師用加減乘除讓學生自己得出數字,然后再判斷自己是追人者還是被追者。這樣不僅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游戲效果,還能在練習中不斷提高學生數學口算能力。
體育課作為向學生傳授體育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技術,形成一定的運動技能,發展體育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提高身體健康水平的一門課程,其教學的形式與方法也同樣不具有唯一性。傳統的學科教學一般都是教本學科的相關內容,很少涉及其他學科知識,教學面、知識面比較狹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新課程標準理念理解的不斷加深,把新課程標準中的“激發學生運動興趣,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的新教學理念落到實處,為實現課堂中各教學目標打下良好鋪墊。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打破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線,加強了體育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教學中既以體育教學為主線,又將體育教學與數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育課教學中有了數學的參與,讓隊伍變得整齊有序;因為有數學的參與,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體育教學與數學的有機結合使體育教學走向綜合、整合,使體育教學真正發揮獨特的育人優勢。
參考文獻:
羅紅.體育中的數學問題[J].黑龍江教育:小學文選,200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