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陽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提高,網絡資源的日趨豐富,互聯網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悄然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讓“互聯網+”給我們帶來更大的便利和效益成了時下人們爭相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也在思考著:怎樣讓互聯網走入我們的課堂為課堂服務;互聯網背景下我們怎么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怎么才能讓互聯網助力教與學提高效率。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引入互聯網的資源助力我們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
一、助力課前預習
在課前預習中如果僅憑學生手中的課本,那學習資源無疑是單一的、不足的,網絡的資源固然豐富多彩但也存在良莠不齊、學生無從下手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想讓互聯網來幫助學生完成語文課的預習任務,老師的引導就非常的重要。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這一資源平臺設置具有“引導性、趣味性、可行性”的預習問題,同時還要注意這些預習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然后讓學生借助互聯網的幫助完成課前的預習。中高年段以動手操作為主,低年段學生以看和聽為主。
如我在布置學生預習《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就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預習任務:讓學生來學當一名導游,做好“金華雙龍洞”相關資料的搜集,寫好導游詞。這樣一來學生便從簡單的課前讀通課文提升到走入網絡進行金華雙龍洞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在網絡中從文字到視頻豐富的資源讓學生興趣盎然,學生可以盡情地了解和游覽金華雙龍洞,既開闊了視野,又為新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助力課堂學習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特點是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因此,在“互聯網+”的時代,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互聯網中的語文資源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加入更多更直接、更具體、更生動的因素,如一些“聲音、圖片、影像”,甚至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微課、微課堂”都可以借助互聯網的技術靈活地加入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化靜為動、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更為活靈活現的氣氛中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多地感受美、享受美、體驗美,愉快地學習語文。
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適時插入一段廬山瀑布的視頻讓學生真正體會“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在教學《黃山奇石》時,適時地插入一些書上有和書上沒有的黃山風景圖片讓學生如臨其境;在教學《夜光曲》時,讓學生欣賞一下“夜光曲”及貝多芬其他音樂的精彩小片段,讓音樂來訴說當時的意境;在教學介紹歷史人物的課文時和學生一起通過互聯網來更全面地了解這個人物,拉近時空距離;有時還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讓學生和更多的老師、專家對話等。真是有了互聯網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三、助力課后延伸
對于各個學科來說課后的鞏固、拓展、延伸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語文教學同樣如此,課后的閱讀理解既是對課堂閱讀教學的一個鞏固,更是對課堂的一個延伸。閱讀理解其實就是一個信息的加工過程,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記得著名作家趙麗宏來我們學校講座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總是通過好的文章認識好的作者,通過好的作者去搜尋他更多好的文章。所以說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安排學生的一些課后閱讀,讓課堂的學習余音未了,引出新一輪的閱讀。
如,在教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篇課文后,我們可以布置學生在網上閱讀安徒生寫的其他童話故事,并總結一下他寫的這些童話故事主要是在弘揚什么。于是學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務,并很快地閱讀完了安徒生的其他童話故事,他們不僅在閱讀中積累了好詞好句,還明白了童話故事里面追求“真、善、美”的道理。
四、助力積累運用
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我們一是可以利用互聯網更多地讓學生去積累一些素材,比如說,好的詞語、句子、好的佳作、名言警句、詩詞對聯等。并且教給學生搜集和整理的方法,讓學生告別過去機械地摘抄,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理解和運用上。二是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讓學生更多地去運用,比如,要求高年級的學生開通微博,在微博上寫日記、寫心得體會、寫讀后感,而老師經常性地觀看學生的微博,對學生的情感生活、寫作技巧進行中肯的評價,或點贊或指導,讓學生的寫作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們還可以開通班級作文網站把好的文章上傳到網站上,低年級的文章上傳可以由家長協助,這樣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老師也可以時不時上傳下水文和學生教學相長。再者還能借助互聯網把師生評價、生生評價落實到學生的積累運用中,讓評價助推學生進步。
綜上所述,合理地利用互聯網及網絡資源,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拓寬語文教材,彌補課堂的不足,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助于提高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助于老師更靈活、更直觀、更有效果地進行教學。所以我們要多去思考與實踐,掌握盡量多的“互聯網+”條件下語文教學的方法,讓小學語文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培養學生在信息技術條件下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江興秀.讓小學語文教學插上現代教學技術的翅膀騰飛[J].新課程:下,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