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早
【摘 要】 本文以華鎣市救助管理站為研究對象,運用實地調研和文獻研究的方法,對華鎣市救助管理站目前所面臨的困境進行了總結,結合國內外救助管理站的經驗進行反思,試圖克服舊思維的消極影響,完善現行的救助管理體系,加強自身建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關鍵詞】 華鎣市救助管理站 困境 出路
一、問題的提出
2003年11月,華鎣市救助管理站正式掛牌成立(華鎣市撤銷原來的收容遣送所,新設立救助管理站),其主要工作是根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等相關法律法規,負責華鎣市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為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基本生活權益為目的,承擔“扶危濟困”職責的華鎣市救助管理站,在實際工作中已經生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但是,在社會救助政策的落地實施上,救助管理站內部(服務)功能分工(完善)、整合,(服務設備設施的配備)以及信息平臺的建立上,由于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資金支持,華鎣市救助管理站的發展遭遇著許多尷尬,甚至陷入困境。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幸福中國的大背景下,探究華鎣市救助站的建設現狀,以結合國內外實踐經驗,優化救助站的內部建設,以促進我國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助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華鎣市救助管理站面臨的困境
1、舊思維的消極影響
2007年,由國家民政部頒布的《救助管理機構基本規范》中明確說明,救助管理機構應當設置符合救助管理工作基本功能需要的設施、設備,各類設施、設備應當滿足安全需要,防范意外傷害。縣級及以上救助站應當開放受助人員活動室,配備相應的圖書、報刊雜志、文具、棋牌電視和桌椅,能夠基本滿足受助人員閱讀、娛樂的需要等。華鎣市救助管理站作為一個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站內沒有任何收費項目和創收來源,經費依靠財政撥款,財政撥款具有預算的硬約束,很難依照救助任務的多寡而靈活增減,客觀上制約了救助工作的開展。此外,由于社會救助只是社會福利的一小部分內容,長期處于無人分管的狀態,而華鎣市救助管理站剛從民政局分離出來,權責分配不均,由此缺乏嚴格的政策執行力。
2、社會工作的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
隨著《救助管理辦法》的實施,救助站的職能從收容遣送轉變為救助服務,這對救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業務技能要求。救助站在向受救助者提供基礎保障的同時還要實行有效的管理與服務,包含了針對受救助人員的不同情況進行生活資助、法律援助、醫療服務、心理輔導等工作,如何快速適應這些新的服務內容,首先需要實現由管理到服務的觀念轉變,其次是服務內容與服務方式的轉變,第三是需要具理學、法學、管理學、醫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這就要求華鎣市救助管理站在培訓、招聘上有所側重。目前,華鎣市救助管理站在編人員僅僅2人,且都是原民政工作人員,工作上常常一人分飾多角,同時缺乏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相關人力需求得不到滿足。
3、缺少可操作性的標準與方法
救助站的救助對象是指“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在向救助站提出救助申請時,求助者應提供居民身份證或者能夠證明其身份的其他證件、本人戶口所在地、住所地的證明、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的證明等。然而這些人員數量龐大,成分復雜,甄別難度較大,他們幾乎都不能提供證明身份的各種證件及說明其經濟狀況的資料,能否給予救助主要靠工作人員對政策的理解與工作經驗做出判斷,漏判與誤判就在所難免。
三、華鎣市救助管理站的出路
1、加快政策落地,增進多部門聯動合作
對流浪乞討者進行救助和管理是一項艱巨的社會工作,除了由華鎣市民政局屬下的華鎣市救助管理站開展主要工作外,還需要公安、城管、衛生、教育等各個相關職能部門的緊密配合,建設一個長期有效的救助管理體制,各個部門應該明確自己的分工,按章程辦事,完成好自己的職能。同時華鎣市救助管理站也要及時的對流浪者進行思想教育,提供必要的職業培訓以及法律服務等,提升他們的獨立能力,讓這些流浪乞討者順利的融入到正常的社會生活里。
2、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技能培訓,加強多功能隊伍建設
華鎣市救助管理站應讓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社會工作者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到心理援助以及社會救助工作中,實行專業的社會工作體制。公開招聘社工專業人才,開展救助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與心理咨詢協同效應。同時,也應對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積極提供心理援助,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工作壓力。對工作在最前線的一線工作人員進行正規的社工培訓,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擺正他們的社會工作價值觀,盡可能的讓這些工作技巧以及方法在實踐中得到應用,讓救助服務的水準得到較大的提升。
3、加強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完善鄉鎮社會保障制度
參與到全國性的救助信息網絡平臺中,實現救助信息互通共享,曝光跑站騙取救助者。對于被救助者,其檔案應包括個人信息及被救助情況,全國所有救助站可實行聯網查閱,迅捷通暢的救助信息互通平臺,可以有效減少救助資源的浪費,提高救助站工作效率,使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更好的救助。此外,還應建立健全農村養老、醫療保障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從源頭上減少流浪乞討人員。
【參考文獻】
[1] 路學仁.救助管理站的困境與出路[J].社會科學,2004.2.
[2] 趙有聲,楊釗,蔣山花.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模式的分析與創新[J].重慶社會科學,2005.10.
[3] 王思斌.體制轉變中社會工作的職業化進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1).
[4] 王保慶.試論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乞討問題的對策[J].學術研究,2007.3.
[5] 劉中蘭,郝江軍,丁繼國.發達國家城市流浪乞討救助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