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
【摘 要】 當前,我國物流業供給側發展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響與限制,使得物流企業無法獲得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并且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通過供給側改革,能夠進一步激發物流需求,改善并增強物流供給,從而推動我國物流行業的持續發展。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物流業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其次對物流業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最后對供應側改革背景下物流業的發展機遇進行了一定的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 物流業 供給側 改革 突破口
1 物流業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物流業屬于服務業,是生產性服務業,同時也是生活性、服務業,是為其他產業物流服務的供給方,供給側改革具有較大的指導作用與現實意義。在物流的需求與供給兩端,市場經濟要求總量基本平衡,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通常包含以下三個階段:(1)需求短缺階段。由于我國企業在計劃經濟環境下習慣于“大而企”、“小而全”,物流外包比例較小,無法促進物流企業的發展。(2)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不足階段。(3)物流供給結構性矛盾階段。
就當前情況來看,物流外包比例不斷上升,物流服務個性化要求逐漸增長,物流專業化、標準化與智能化日益推進,但物流自身無法依據市場需求提供有效的供給。例如:制造業精益物流、電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冷鏈物流、農產品物流、危化品物流、特種運輸、醫藥物流、應急物流等等。許多產業的轉型升級,都認為物流是瓶頸約束,2013年,我國制造業與流通業的物流費用率為8.4%(制造業9.1%,流通業7.8%),而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5%。我國物流總費用以及GDP比率近10年來一直高于16%,發達國家通常控制在8%至10%,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2014年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排在28位。由此可知,我國物流的供給結構、供給質量、供給效率均存在許多問題。
2物流業的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
2.1提升“互聯網+”高效物流平臺利用率,整合資源
通過“互聯網+”高效物流,能夠對傳統物流進行有效的改造與改革,提升物流平臺利用效率,促進分散、分段、分運輸、分區域物流資源連接后的大規模優化配置目標的實現。同時,推動物流數據資源整合,能夠對市場做出更加靈活、精準的反應,消除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市場透明度,開發由政府掌握由行業機構運營的大數據平臺,構建“互聯網+”高效物流云數據,鼓勵平臺型物流企業的發展,實現全網采購、調度、監控服務。
此外,通過加快建設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大數據分析運用系統,還可實現所有客戶在線聯網、互動融合,運輸無縫對接目標。當然,還需合理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為物流信息共享、資源配置、金融支付、物流裝備和創新開發提供新的驅動引擎,以獲得更全面的供需關系數據,有效地減少資源錯配及無效運行,全面降低物流成本。
2.2提高物流效率,全面降低成本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物流企業應當做好多式聯運發展、跨區域的網絡化合作、核心企業縱向供應鏈優化等方面工作,并且還要加快全產業鏈的資源整合,以真正實現改善供給的目的。同時,還要大力支持物流業發展,將現代物流作為降成本、補短板、調結構的重要產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外包物流、互聯網+等先進物流模式,合理運用高新科技,全面提高物流運行效率。此外,還應當通過現代物流產業的突破,帶動全國結構調整、轉型發展。在現代物流業發展過程中,應將物流業發展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基礎,制定全國物流業綜合發展規劃,統籌公路、鐵路、航空聯動聯運,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網絡,切實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2.3建立物流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動機制
產業的聯動主要目的在于確保合作雙方的市場優勢,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規模、標準、功能或是定位,以更好的應對共同競爭者或將業務推向新領域,進而在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形成互相寫作與資源整合的合作模式。聯動機制主要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學研相結合為組織形式,以“引導產業發展、推動技術創新”為宗旨,遵循市場、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組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團隊,集中整合智慧物流裝備產業優勢資源和技術,以及智慧物流裝備產業經濟與政策咨詢平臺,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從根本上激活智慧物流帶來的效益,開創技術新路徑、商業新模式和產業新形態,確保智慧物流的加速發展。
3 供應側改革背景下物流業的發展機遇
通過供給側改革,可有效促進物流業的發展,尤其是能夠逐步解決物流價格過低問題,從而改善運輸車輛超載現象。通過物流需求的合理調整,能夠為物流企業創新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近年來,全球經濟生態格局的變化不斷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主要表現為歐美日發達國家在消費進口,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生產供應,此類供需局面分化并拉長了全球供應鏈,作為原料供應和低端制造供給側一端的,主要集中在亞洲;而掌握產業鏈話語權、高端需求側一端的,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西方國家。當前,全球供需格局正在不斷變化,通過淘汰落后產業,中國制造正加速走向“中國智造”,低端制造正在向印度、越南、印尼等發展中國家遷移,全球供需對接體系正在洗牌。在此環境下,我國提倡的“一帶一路”是推進我國供需鏈調整、全球供需鏈變化的基礎,應抓住此機遇,獲得更好的發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供給側改革環境下,物流發展需要新的模式、新的機制,以營造一個友好型的供應鏈生態圈,不僅需要優化結構,完善物流業信息化布局,創新技術裝備,制定產學研一體的發展機制,還需要構建供應鏈生態化體系和良好的誠信體系,規范市場,確保有序競爭,以促進我國物流業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汪鳴.供給側改革將淘汰落后服務[J].物流時代,2016,(01):16-16.
[2] 陳祥森.供給側改革:物流發展新動力[J].中國儲運,2016,(0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