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語言是一種行為,其所強調的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強調、模仿、強化、重復四個階段正是英語口語學習的實踐過程。本文以此為理論基礎,通過對本校英語口語實訓基地受訓學生的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探討行為主義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及對口語教學改革所帶來的啟發。
【關鍵詞】行為主義理論 英語口語教學 英語口語實訓基地
隨著社交方式的創新,社交程度進一步擴大。然而對英語學習者而言,口語水平低下卻成為他們進行國際化交流的一個制約因素。在大學里,學生的口語學習主要存在中式英語和啞巴英語這二大缺陷。細究其因,詞匯量不足和聽力能力不足會導致交流難以繼續,傳統語法教學和負面評價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導致的心理焦慮會影響學生的口語交流,甚至會打消其學習信心和動力。此外,缺乏充分的英語口語練習機會和環境也消減了學生開口講英語的積極性。本文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通過對本校英語口語實訓基地受訓學生的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探討行為主義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及對口語教學改革所帶來的啟發。
一、學生英語口語實訓狀況的問卷分析
本校的英語口語實訓基地(簡稱英語村)開辦于2004年,以“快樂學英語”為教學理念,每個學期舉辦八期每期十天的封閉式全英語口語訓練。英語村里中外籍任課教師為二十人左右,學生為本校文科類所有大一學生,分小組教學,每組約為14人,開設了旅游英語、跨文化交際、語音基礎、商務英語口語、英語演講等口語實訓課程,每期訓練結束后會對學生的口語水平進行測試。口語實訓基地推行開放式教學,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環境輕松、形式活潑,采用諸如情景對話、隨機提問、即時演講、看圖說話、主題陳述、短劇演繹等方式開展課堂教學,并且學生和教師從進入英語村起,上課和生活全部用英語交流,旨在形成良好的英語交流氛圍,培養自然的英語交流習慣,增強自由聽說的交流能力。
為了研究行為主義理論對英語口語教學的應用及效果,作者針對100名受訓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包括35名英語專業和65名非英語專業學生,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調查結果顯示,70%以上學生學習英語是出于就業和升學需要。去英語村之前,約52%的學生只能用簡單的英語進行交流,少數因為聽力和詞匯的局限而使交流難以繼續。67%的學生認為缺乏語境和足夠的練習是導致口語能力差的重要原因。72%學生認為英語村實訓是提高自己英語口語的好機會,全英式環境非常有利于英語口語學習。
通過問卷分析和教學實踐,作者發現小組討論、辯論、游戲和情境對話等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新奇有趣的話題興趣較濃,大多數學生對英語口語交流的興趣、能力及自信心都有所提高,部分學生在后續實訓中形成了英語交流的習慣,此外,課堂上教師的鼓勵和表揚能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提高他們用英語表達和交流的意愿。英語村強調實踐,學生也反映每天背誦文章有利于強化記憶,日常生活和課堂學習都使用英語交流也提高了口語信息表達的深度。
天河學院口語實訓基地通過將行為主義理論應用于教學活動乃至整個口語實訓體系中,成功實現了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興趣、增強自信心的目標。問卷調查結果也顯示,大部分學生在肯定英語村給他們帶來的積極改變的同時,認為十天的口語實訓時間過短,只能看到短暫的學習效果,還不足以讓學生形成英語表達的習慣和思維,且在離開實訓基地所提供的環境及教學模式后,口語水平又有所下降。因此,探討口語教學方式改革和基地持續性發展意義重大。
二、行為主義在英語口語實訓中的應用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十分強調外部因素和實踐對英語口語學習的重要性,并認為刺激和反應是一種互動的實踐關系。在英語村,S-R、強化等行為主義相關理論都在教學細節中得以體現,并產生了積極地效果。
1.從教學的角度分析。語言學習環境在行為主義中占據著首要地位,要求學生盡可能接觸到適宜的、足夠的語言刺激因素及語言材料。英語村采用了English-only的教學和生活方式,隨處可見鼓勵學生用英語交流的宣傳語,營造的全英環境為學生創造了一定的語言刺激,從而使學生對這種刺激作出反應,竭盡全力用英語來交流。
行為主義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可分為“模仿-強化-重復-成形”四個步驟。模仿是練習英語口語階段的起始環節,這個階段與班杜拉觀察學習的第一階段相似。口語課堂上教師起著榜樣作用,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并以新穎的話題來提升學生的興趣。在強化階段中,學生練習的內容將得到有效鞏固。英語村采取小班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教師注重對每個學生的鼓勵和并因人而異地引導訓練。而后的“重復”階段即為學生不斷重復口語練習的階段。在口語實訓期間,要求學生每天早讀及閑暇時間練習口語,每天熟讀、背誦一篇短文并以抽查形式對學生的口語練習結果進行檢驗。華生的頻因律、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桑代克學習定律中的練習律都在教學中得以靈活運用,通過不斷模仿、強化、重復,最后形成習慣。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堅持訓練、完成任務,既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口語水平外,還能為培養長期的口語學習習慣奠定基礎。
2.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從學生自身的方面來看,除了良好的全英口語實訓這樣的外部環境,行為主義理論也要求學生內在因素的積極反應,即要更加主動積極、經常性地練習口語。許多學生在英語村的生活及課堂都表現出他們異于平時的熱情及踴躍,與老師、同學之間有著良好的互動。從去英語村之前的好奇和向往之心,到實訓期間全英交流習慣的堅持,在課堂上積極展現自我,接受各種形式的課堂挑戰,參加晚會的英語才藝表演,整個過程展現了學生在英語口語試訓中的興趣及表現欲。在課堂上,學生受到教師積極的語言刺激和鼓勵,從而增強了自信心,勇于在課堂上講英語。可見,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在學生的行為選擇、努力程度、堅持程度以及情感狀態方面對口語學習是發揮著積極作用的。學生對自身口語能力的自我信念是推動他們學習口語的最基本動力。
3.加強“刺激-反應”學習。學習的“刺激—反應”聯結說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最為典型和最為重要的特征。刺激—反應學習理論的學習模式是由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對學生施加的練習強度、練習結果所受的強化和已經形成的適當的動作行為習慣共同決定的。所以在口語學習中應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培養,激發并強化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動機,以使他們樹立信心。在英語村,封閉式的全英語環境形成一種刺激,學生會據此做出以英語作為唯一交際語言的反應。在英語口語實訓中要求學生做到的口語練習任務、課堂上老師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刺激學生口語發聲的形式等都是為了使學生作出“反應”。如在課堂上開展英語辯論,學生不得不迅速做出反應,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也是加強學習的“刺激-反應”聯結以及形成語言習慣的有效方式。
英語口語實訓基地基于行為主義理論的教學體系對提高學生口語能力有顯著效果,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語言環境和語言鍛煉的機會,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提高學生口語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并最終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經過對語言環境的進一步完善,對教學體系和課程的改革及對教學方法的提煉,本校英語口語實訓將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1]Skinner,B.F.About behaviorism.New York:Alfred A.Knopf,1974.
[2]班杜拉.社會學習心理學[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78.
[3]劉延.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及對外語學習的指導意義[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09):43-45.
[4]羅立勝,徐一潔.S-R理論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2(02):75-77.
[5]張文霞.試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外語教學,2005(03):69-71.
作者簡介:申丹(1981-),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