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霞
一、課程開發背景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校利用教科書外,還應該積極地利用其它課程資源……”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
著名語言文化教育研究專家Kramsch在《語言教學的環境與文化》中認為,應該把語言和文化看作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語言和文化教學融合為一體。學習英語的目的是拓展視野、了解世界,必須理解各種文化的差異,尊重各國的思維方式、學會從不同的世界來思考問題。只掌握語言的語言、詞匯和語法,不了解深層的文化意義,無法進行順暢的交際。目前的英語教學還普遍存在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英語國家歷史、文化等人文內容仍比較缺乏。為此,我們考慮,應該進行語言必須和文化選修相結合,對地道英語文化和傳統中國元素進行加深和拓展。
深圳市教育局為進一步提升中小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了 “八大素養”,其中包括國際素養,它指的是:開發國際理解教育地方課程,開展中外“經典著作閱讀”活動。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有優勢也有義務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實施國際理解教育。
現行教材(深港版)中有關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內容比較匱乏,以Countries (國家)為例,這個話題在小學英語教材體系僅出現過兩次,五年級上冊第7單元《Holiday postcard》,六年級上冊第2單元《the natural world》,我認為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國家與城市的知識,例如: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對本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本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和需要,通過網絡搜集資料,拓展聽讀,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制作旅游攻略等實踐活動,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不同國家城市的風土人情。
二、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生能就“國家”的話題進行交流,能討論國旗、和著名標志性建筑物,了解不同國家的語言、禮儀、飲食、天氣、體育等等。對語言進行綜合運用,上網查詢資料,運用所學知識介紹一個國家或城市的旅游攻略。
2.能力目標:
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養成敢于開口,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
了解各國的人文和風土人情,學習西方禮儀,開闊國際視野。
三、課程內容
四、課程實施
1.適合范圍:開發的課程內容較適合五、六年級的學生學習。
2.課時計劃:課下學習與課堂交流相結合,預計交流匯報6課時。教師根據學生需求、自身特點、課時長度加以取舍。
3.設備設施:帶網絡的電子閱覽室。
4.教學策略:利用網絡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西”游記》覆蓋面廣,話題豐富,涉及國家,國旗,國外一些著名的城市等內容。借助網絡的優勢,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拓展聽說、自主閱讀等方式,例如: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國家進行深度閱讀,與同伴分享了解更多的國家和城市詞匯,以及衣食住行、風土人情等文化;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通過與他人表演有趣新奇的問候方式讓別人猜國籍、與他人表演如何文明用餐,與他人討論不同用餐方式的優缺點等方式,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學以致用:引導學生通過制作主題海報、旅游攻略等活動,不僅讓學生明白 “如何做”,還導學生理解“為什么這樣做”,提高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五、課程評價
本課程學習評價主要采取激勵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在此基礎上,關注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在語言學習的習得過程中,國際素養得到提升,并讓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的評價方式,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能做到入鄉隨俗,謙謙有禮,進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生存能力。
1.評價項目:(1)學習態度:優秀(5顆星) 良好(3顆星) 一般(1顆星);(2)團結協作:優秀(5顆星) 良好(3顆星) 一般(1顆星);(3)情景表演:優秀(5顆星) 良好(3顆星) 一般(1顆星);(4)作業完成:優秀(5顆星) 良好(3顆星) 一般(1顆星)。
2.評價標準:(1)學習態度:按時參加拓展課學習,不遲到,不早退,不無故缺課。課堂上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學習團結協作。(2)團結協作:在小組活動中,服從分工,顧全大局,小組成員對自己的任務明確,彼此之間合作,交流。(3)情景表演:在情景表演過程中能記清臺詞,語音語調合符場景,按照情景要求,正確地完成角色扮演。(4)作業完成: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場景編,演英語小故事。
3.評價形式: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