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悅
【摘要】在中英文中皆存在許多對于女性的不同稱謂,但這些體現(xiàn)著女性在社會地位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稱謂中,體現(xiàn)出了男女稱謂的不對稱及不平等。本文試圖通過討論女性在社會中的廣泛稱謂從而淺析導致稱謂不對稱的文化及社會原因。
【關鍵詞】女性 稱謂
稱謂是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一方對另一方的名字或身份的呼叫,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性。一方面,被稱謂者的社會地位是公開的,在一個人身上可能同時存在著幾種社會稱謂,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角色關系和權勢關系;另一方面,這些社會稱謂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它反映一定的社會集團規(guī)范,體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親疏和遠近。在英漢語言系統(tǒng)中從以上兩方面能發(fā)現(xiàn)許多男女稱謂不對稱的例證。
一、相對固定,體現(xiàn)角色和權利關系的稱謂
在英語稱謂的運用中,通常以Mr.+姓 稱呼男性,不必反映婚否。相對的,稱呼女性有Miss\Mrs.,不得不反映出自己的婚姻狀況,同時不能保留自己的姓氏。不論婚否,男性都是健全獨立的名字。在漢語中“先生”與“小姐”在稱謂的范圍上也不對等:“先生”屬于社會稱謂,在任何場合對任何男性都可以稱呼;而“小姐”則屬于小社會范圍稱謂,只能稱未婚女子。“女士”一詞可稱之為社會稱謂,但多用于正式場合,目前還沒有與男性社會稱謂“先生”一詞對等的屬于女性的稱謂。
在英語職銜稱謂中,指稱社會地位較低的職業(yè)往往有男性名詞也有女性名詞,如actor/actress,waiter/waitress等加上這些詞綴以后,往往表示低微的地位和職業(yè),陽性稱謂多表示褒義或中性,而陰性稱謂則表示貶義。多數(shù)有地位和身份的職業(yè),傳統(tǒng)上專屬于男性,如teacher,professor,judge,pilot,lawyer,doctor等職業(yè),習慣將它們與男性聯(lián)系在一起,若指女性,則要在這些職業(yè)前面加上性別標記lady,woman,girl或female 等。有調查顯示:在美國大學,學生稱呼大學教授時,稱呼男教授通常使用Prof. /Dr.+姓,而稱女教授時則用Mrs. /Miss /Ms. + 姓。而一些多由女性從事的職業(yè),如nurse,secretary等卻常與女性聯(lián)系在一起。若是男性從事此職業(yè)要在前面加上male,man或boy。通常稱知識界中德高望重的女學者為“先生”,如“楊絳先生”、“冰心先生”、等。
二、體現(xiàn)親疏遠近關系的稱謂
夫妻關系是人際關系的一種基本類型,也是男女關系的主要形式之一,夫妻稱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表現(xiàn)出夫妻關系的存在狀態(tài)及雙方在家庭中的地位。中國古時的女子自稱“奴家、卑妾、賤妾”等,但“丈夫”一詞卻沒有相應的謙稱形式。女性婚后改隨夫姓,以夫姓加妻妾身份稱呼,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王夫人、邢夫人、趙姨娘;或僅以“氏”稱之,如“李氏、劉氏、崔氏”。
類似這種帶有歧視的稱呼并不僅僅存在于夫妻之間,在描述未婚男女時也有所反映。英語中對于單身男女的稱謂分別為“bachelor”“spinster”,“bachelor”所含有的社會形象遠遠優(yōu)于“spinster”,后者多指性格孤僻,不合群的未婚女性。其中不免暗示透露出對于女性需要通過婚姻來證實自我價值的信息。女師傅、女老師配偶的稱謂語也有缺失現(xiàn)象。對男性老師或師傅的妻子可稱為“師母”或“師娘”,當老師或師傅是女性時,沒有對應的“師父”或“師爹”之稱。
導致稱謂語失衡的原因
1.社會角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來是由男女共同參與的,但是對人類發(fā)展的認識和記錄,卻主要是由男性來完成的。因此,男性的聲音和男性的經歷是知識領域的主體。由于以男子為軸心的父系社會終于取代了母系社會。在漫長的父系社會中,婦女地位低下,依附于男性,受男性支配,人們在觀念上形成了對婦女特有的偏見。
2.社會規(guī)范制約。中國封建社會的教條框架從男性角度限制了女性發(fā)展自由。相對于中國,《圣經》對西方社會的影響不可忽略。在成文過程中,猶太作者對待留傳下來的母權制因素,采取了否定與改造,一方面試圖從文本中抹去母權的成分,另一方面將其改造成為服務于父權秩序的說教。
3.社會心理認同。根據(jù)薩貝爾·沃爾沃的假說(Sapir-Wholf Hypothesis),語言不僅是社會的產物,還能反作用人的思維與精神的構建。反映出性別歧視的語言又在以某種方式促進社會心理定勢的形成,維持著一個壓迫女性的社會。
漢語和英語稱謂詞不對稱現(xiàn)象是一種客觀存在,這種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以倫理為主的社會文化系統(tǒng)。語言發(fā)展是一種比較緩慢的過程,體現(xiàn)這一文化體系的詞語仍活躍在當代漢語和英語中,既體現(xiàn)了語言的繼承性,也體現(xiàn)了文化的穩(wěn)固性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Spender,Dale.Man-male language[M].Bost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0.
[2]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王志強.漢語稱謂中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J].語文學刊,2000,(1).
[4]周志俊,成功.淺談《圣經》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M].吉昌師專學報,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