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葉
【摘要】隨著國際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微博作為一種新的交流平臺迅速興起。本文運用預設理論,從預設的共識性、合適性和可撤銷性三個角度,分析網絡微博中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該研究也對微博中言語幽默的鑒賞和創作提供了借鑒,加深了人們對網絡語言的理解。
【關鍵詞】言語幽默 預設 微博
一、引言
本文本文運用預設理論,從預設的共識性、合適性和可撤銷性三個角度,分析網絡微博中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該研究也對微博中言語幽默的鑒賞和創作提供了借鑒,加深了人們對網絡語言的理解。
二、預設
預設是產生言語幽默的重要因素,對其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本文運用預設理論,從預設的共識性、合適性和可撤銷性三個角度,分析網絡微博中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該研究也對微博中言語幽默的鑒賞和創作提供了借鑒,加深了人們對網絡語言的理解。
三、預設的共識性和言語幽默
預設的共識性指交際雙方的共同擁有的信息,包括言語環境或文化背景。正是由于預設的共識性,可以省去許多解釋或者說明,使交際雙方能正常交流。交際雙方都能互明這種共識性,引起幽默效果,同樣地,交際雙方如果缺少這種共識性,會造成交際中的不和諧現象,也會引起幽默效果。
例1:千萬不要惹學化學的,他們會給你投毒。也不要惹學醫的,他們會給你投細菌和病毒。也不要惹學生物的,你知道馬加爵吧,他就是學生物的。也不要惹學體育的,你根本打不過他們。心里實在憋屈難受,就去搞文科生,他們除了會發條微博背地罵罵,根本不能拿你怎么樣,發完一準還刪掉,怕被你看見。(來自我們愛講冷笑話)
這則笑話之所以會讓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那是建立在講笑話者預設聽話人懂得其中的含義。2013年復旦大學投毒案人盡皆知,被害人居然被同一個宿舍的室友投毒,搶救無效死亡。2004年馬加爵事件轟動了全國,擁有者高學歷的馬加爵因懷恨同學,在運達宿舍連殺4人。這兩個讓人毛骨悚然的例子來自高校中,高學歷人才一般不犯罪,如果一犯罪,后果更可怕。這則笑話之所以能達到它的幽默效果,那么因為說話人給出的通過這兩則案例總結出的結果。不要惹專業人才,因為你都不是他們的對手。比方說學化學的會給你投毒,學醫的會給你投病毒。如果實在是想找人發泄,也得找些文弱書生,畢竟他們不敢拿你怎樣。
例2:甲:我昨天去買臺個電腦,今天又去買了個“貓兒”(上網用的調制解調器)
乙:你喜歡養貓啊。
這則冷笑話之所以會讓人發笑,那是建立在雙方之間缺少預設的共識性。甲告訴乙說他昨天去買了臺電腦,今天又去買了個貓兒。乙以為甲買的貓兒是一只貓,就反問甲原來你喜歡養貓呀。事實上是預設乙知道貓兒是上網用的調制解調器,而乙錯誤的理解,使得甲與乙之間的對話滑稽搞笑,讓人捧腹大笑。
四、預設的合適性和言語幽默
預設的合適性指在交際中,人們往往通過邏輯概念、語義和語境等推斷對方的預設,正確理解對方的信息。預設的合適性保證了雙方之間正常的交流,但如果交際雙方違背預設的合適性,使用錯誤預設或者錯誤地理解預設,則會引起幽默效果。
例3:早晨在車站等大客,一個大學生抱著一個印著紅絲帶標示的捐款箱走上前來對我說:“先生!這里有很多人都為殘疾人捐款了。”看到箱子里滿滿的錢,我非常的感動,我接過箱子說道:“謝謝大家。”(來自段子精選)
按照正常的邏輯,當一個大學生抱著一個印著紅絲帶標示的捐款走到說話人跟前并跟他說,先生,這里有很多人都為殘疾人捐款了。這個大學生預設的信息是先生應該也像其他人一樣,為殘疾人士捐款。但是這個說話人確錯誤的理解了大學生的話,以為這些錢是給他的,而且還說了一句謝謝大家。這則笑話由于與預設信息相反,產生了幽默效果。
五、預設的可撤銷性和言語幽默
預設的可撤銷性指在言語內容相斥或語境信息相矛盾的情況下,預設會消失。交際者往往會在此基礎上再添加某些信息,使原來的預設和修改后的信息出現矛盾或者不和諧,引起幽默效果。
例4:在LV專柜!售貨員:“不買不要亂碰,這款是新款!”妹子淡定的說:“好的!那麻煩問一下這期一共幾款新款?”售貨員說:“5款!”妹子:“好的,那全部包起來吧!,專柜小姐動作麻利的打包了5款,然后獻媚的問道:“請問是現金還是刷卡?”妹子回了一句:“我又沒說要買,你新款不讓碰,那就包好放起來呀!”。(來自內涵段子)
LV專柜售貨員對顧客說,不買不要亂碰,明白的告訴顧客如果你誠心要買那就試,如果不是誠心的那就不要試。顧客突然淡定的說,那把5款新款都包起來。這句話預設著她打算買這5款新款。然后售貨員小姐很麻利的打包了5款新款,問他是刷卡還是現金。結果顧客的回答與之前的預設相矛盾,產生了落差,引起幽默效果。
六、結語
隨著網絡的發展,微博作為一種新的交流平臺迅速應運而生。微博段子用及其簡單生動且幽默搞笑的語言給人們繁雜沉悶的工作生活帶來了愉悅,受到了大家的追捧。本文從預設的共識性、合適性和可撤銷性三個角度,分析了網絡微博中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不僅幫助如何借鑒微博中言語幽默的鑒賞和創作,而且也加深了人們對網絡語言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宗炎.英漢應用語言學詞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00.
[2]藍純.現代漢語預設引發初探[J].外語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