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瑜
摘 要:汝窯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是宋代北方地區著名的青瓷窯,北宋汝窯以其清淡含蓄的釉色、古樸優雅的造型、自然天成的紋飾、獨創的“支燒”技法以及形式多樣的款識呈現出了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
關鍵詞:北宋;汝窯;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K8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145-01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高峰時期,被譽為“瓷的時代”,汝窯是宋代北方地區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以其獨特的美學特征和藝術氣質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汝窯創燒于距今800年前的北宋晚期,因產于宋代的汝州而得名。宋人葉真《坦齋筆衡》記載:“本朝以定州瓷器有芒,遂命汝州造青瓷窯”,由此可見,北宋初期為燒造宮廷用瓷的定窯因采用“覆燒”的技法,使得器物的口沿部位有“芒口”,即口沿無釉,澀邊,不適于作食器,所以另外興建了汝窯,官方“棄定從汝”的做法,使汝窯的身份由民窯轉換為官窯,其窯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清涼寺。
北宋汝窯燒造宮廷用瓷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作品極為稀少,早在南宋就有人發出了“近尤難得”的感嘆。如今全世界有跡可循的北宋汝窯瓷器僅有70件左右,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手里。關于汝窯的特征,中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紋,晨星稀,芝麻掙釘釉滿足”。北宋汝瓷呈現了宋代瓷器在單色釉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宋人寧靜淡泊、妙法自然的審美心態。目前,汝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清淡含蓄的釉色
北宋汝窯的瓷器以清淡含蓄的天青色而聞名于世,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此外還呈現蔥綠、卵青、蝦青、豆青、蟹青、豇豆青等色澤。汝窯的釉色源于其考究的工藝,《清波雜志》有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汝窯瓷器以瑪瑙入釉,使瓷器表面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光潔,瑩潤如玉,與傳說中絕世的柴窯同享“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盛譽 。“天青色”,說的是釉色如大自然中的雨過天晴之色。關于汝窯的釉色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宋徽宗曾做過一個夢,夢到雨過天晴,遠處天空的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過天晴云破處”,發誓要讓工匠燒制出這樣令其著迷的瓷器,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籌,從此,世上多了一種傳世瓷器———汝窯瓷器,天青色釉也成為汝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此外天青色釉的幽玄靜謐與宋徽宗篤信道教,以“靜為依歸”,崇尚自然含蓄、清單質樸的審美觀十分契合。 “青如天,面如玉”形象生動的比喻汝窯瓷器雖由人作,宛若天成,同時體現了宋人 “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
二、古樸優雅的造型
汝窯的瓷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碗、盤等,從功能上分主要有禮器、,文房器、飲食裝飾器等,大都尺寸不大,有“鈞汝不過尺,鈞汝無大器”之說。汝窯造型以古樸典雅而聞名,多仿自古代青銅器式樣及玉器造型,究其原因,主要深受宋代“金石學”興盛的影響。 宋代文人士大夫在被譽為“藝術大帝”的宋徽宗影響之下多好收羅、鉆研古董。宋徽宗亦極愛文物,曾詔令訪求天下遺書、古器,曾命文臣王黼等人將皇室收藏在宣和殿的三代青銅禮器加以整理、考訂,每件器物都精心摹繪圖形,記載尺寸、重量、容量、拓錄銘文并加以釋讀,編撰成《宣和博古圖》,這本圖譜,對后世的仿古瓷器,尤其是送汝窯、官窯產生了重大影響。如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北宋汝窯弦紋樽”,身價數億 堪稱“汝瓷之王”,此樽仿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仿古逼真。
三、自然天成的紋飾
北宋汝窯瓷器表面很少用紋樣裝飾,有部分汝瓷的紋樣,因為釉厚,裝飾效果不是特別理想。比如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的橢圓形汝窯洗中刻著兩條相對的魚,因為釉厚,魚刻得模模糊糊,不太清楚。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蟹爪紋”是汝窯瓷器釉面裂紋的一種,開片原本是瓷器的胎、釉膨脹系數不同而在焙燒后冷卻時所形成,屬于釉的一種缺陷,但因其片紋自然天成、生動有趣,后來古人掌握了其中的規律,有意為之,控制開裂紋路的大小和疏密,把缺陷發展成了美,逐漸被視作一種特殊的裝飾。每一件汝窯瓷器上的開片都不相同,都是獨一無二的。汝窯青瓷釉面開片細密,多呈斜裂狀,深淺相互交織疊錯,排列有序,開片的形成的紋樣主要有蟹爪紋、蟬翼紋、魚子紋、冰裂紋等,因其自然天成,深受宋人欣賞。此外,汝窯表面釉層中有肉眼可見的稀疏的氣泡,清晰疏朗,猶如晨星一般寥寥可數,獨具特色。
四、獨創的“支燒”技法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談到汝窯瓷器“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芝麻釘”源于汝窯瓷器考究的做工,為了追求瓷器完美無瑕的質感,汝窯瓷器多采用滿釉“裹足支燒”的技法,即制作時僅在底部以支釘隔開瓷胎和匣缽,支釘是支燒是所使用的其母,可以防止瓷器在焙燒過程中變形,避免圈足露胎不雅,也讓釉盡可能覆蓋住整件作品,達到滿釉的效果, 燒成后釉面接觸支釘的部分會留下痕跡。為了美觀,汝窯使用的支釘特別考究,因而燒成后器物外底留下的釘痕細小如芝麻粒。從傳世和出土的實物看,一般圓形外底留有三或五個支釘痕,橢圓形器物底部則留有六個支釘痕。如現場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底部就有六個細小的支釘痕。“芝麻釘”堪稱汝窯瓷器的一大特點,也成為汝窯瓷器的鑒定標準。
五、形式各樣的款識
瓷器的款識是瓷器的身份的重要標簽,但在宋代,還沒有形成瓷器底下寫款的制度,只有部分汝窯瓷器底部寫款,這些款識記載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主要有“甲”、“乙”、“丙”、“奉華”、“蔡”等銘文款以及乾隆的御題詩。“甲”、“乙”、“丙”銘文款,一般認為是劃分等級的標識。清宮檔案中明確記載精于鑒古的乾隆皇帝曾下令在清宮收藏的瓷器和所配的架座等上面,分別以“甲”、“乙”、“丙”等字標注器物等級,汝窯瓷器底部的“甲”、“乙”、“丙”銘文款也由此而來。“奉華”銘文款中的“奉華”指的南宋德壽宮的配殿奉華堂,奉華堂曾是宋高宗趙構的寵妃劉貴妃居住的地方,“奉華”銘器是奉華堂的專用品。“蔡”銘文的瓷器,應為太師蔡京動用金錢和個人權利影響汝州地方官燒造的帶有“蔡”字銘文的汝窯瓷器,或是蔡氏父子受宮廷賞賜所得。
六、結語
北宋汝瓷之美冠絕古今,在中國青瓷史上地位顯著,是單色釉發展的巔峰制作,歷代均被視為珍品;同時北宋汝窯作品的簡潔優美、莊重典雅、含蓄雋永折射出了宋代文人曠達、超然、深沉、內斂的人生態度以及崇尚寧靜淡泊、妙法自然的審美境界。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2]耿寶昌.探尋汝窯[J].紫禁城,2015(11).
[3]黃修林 海琳.宋代汝瓷的藝術之美與再設計探究[J].陶瓷學報,2014(04).
[4]單曄.北宋汝窯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