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
摘 要:膠州秧歌,又名扭斷腰、地秧歌、三道彎,主要流傳于山東膠州灣一代地區,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膠州秧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豐沛的情感表達,給中國民間舞蹈添加了絢麗的色彩。特別是在當今的舞臺藝術創作中,膠州秧歌舞蹈作品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和獨特的動律特點,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膠州秧歌的動律特征在舞蹈作品中的運用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膠州秧歌;藝術特征;舞蹈作品;中國民間舞蹈
中圖分類號:J7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161-01
膠州秧歌,又名扭斷腰、地秧歌、三道彎,主要流傳于山東膠州灣一帶地區,作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膠州秧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豐沛的情感表達,給中國民間舞蹈添加了絢麗的色彩。特別是在當今的舞臺藝術創作中,膠州秧歌舞蹈作品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和獨特的動律特點,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膠州秧歌的動律特征
膠州秧歌的動律特征主要表現在擰、碾、扭、韌、抻這五部分。這些特點幾乎在所有動作中都有體現,通過不同形式的往復循環,從而使這些動作充滿活力,極富感染力,充分體現了膠州秧歌的內在神韻與特點。 膠州秧歌的“擰、碾、扭、韌、抻”五大動率特點在舞蹈中從來不是單獨表現的,而是全身各部位在舞蹈動作中按照一定次序,向不同方位同時進行的統一和諧的運動,通過一系列有機配合,形成了膠州秧歌收與伸、強與弱、快與慢對比鮮明的動態,使舞蹈演員的動作抬重(抬起來較快)、落輕(腳落地輕)、走飄(扭動運行飄逸),舞動起來扭斷腰,舞蹈更加生動細膩,獨具魅力。膠州秧歌舞蹈動作中的快發力,慢延伸也極具特色,將動作慢慢的伸展出去,然后快速的閃開,例如:舞蹈動作中速度較慢的抻、推扇以及丁字擰步就非常典型,這就形成了膠州秧歌節奏上輕重緩急不同,呼吸上吸氣短快輕,呼氣緩穩沉的特點,從而使膠州秧歌具有了對于塑造膠州秧歌中女性形象的性格特點和舞蹈作品中的抒情表現有著獨到之處。
與鼓子秧歌的豪邁、海陽秧歌的奔放不同,膠州秧歌大方舒展,婀娜多姿,并以其“三彎九動十八態”的特征聞名九州大地。例如當舞者表演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時,身體各部位都有其獨特的運動方式及軌道,形成了特定的“三道彎”體態,非常有內在的韌勁和外在的曲線美感。
二、膠州秧歌動律特點在舞蹈作品中的運用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傳統的膠州秧歌也在傳承發展中不斷創新改變。現在的膠州秧歌舞蹈動作重復率大大降低,富有多樣性及多向性,許多舞蹈編導從膠州秧歌的動律特征中提煉創作元素,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發展,使舞蹈語匯和舞臺呈現獨具特色,富于變化。
近年來,舞蹈編導在創作作品時,充分運用膠州秧歌的動律特征,舞蹈動作幅度明顯加大,增加了秧歌的表現力度,使舞蹈本身更加具有時代的特色,更富有藝術性與觀賞性。女子舞蹈《春天》就將膠州秧歌的丁字擰步、丁字三步小嫚扭、倒丁字碾步等元素融入進去,很好地表現了清新靈動、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同樣,《俺從黃河來》這部作品中采用膠州秧歌中重抬輕落動律特點來表現母親河的悲傷,舞蹈動作的發強收快,變化迅速和優美的“三道彎”體態將東方女性的柔美含蓄展現的淋漓盡致;充分汲取膠州秧歌中小嫚和扇女等舞蹈語匯的《扇妞》,融入現代女孩子的性格特點,為觀眾刻畫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姑娘形象,演員表演時因腳下重心的不斷移動將動作的原始規則打破,使得動作幅度顯著增大,增加了舞蹈的張力和表現力,有助于內心強烈情感的表達和抒發,膠州秧歌“擰、碾、扭、韌、抻”的動律特點和“三道彎”體態貫穿始終,一個活潑俏麗的扇妞形象從膠州秧歌中活脫脫展現而出。
為了使膠州秧歌能夠被更廣泛的人民群眾接受,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近幾年來舞蹈編導們以膠州秧歌原有的動律特征為基礎,積極向其他舞種借鑒、吸收,使其變得更加精致,更具特色,更加受人民群眾歡迎。作品《一片綠葉》在創作元素上,編導以膠州秧歌動作元素為基礎,對舞蹈語匯進行創新發展,融入現代舞的創作理念重新構建,使這部作品不僅具有傳統民族文化的特點,還具有濃郁的現代化氣息,將人物的內心變化刻畫的入木三分,充分體現了舞蹈的創新之處;在舞蹈動作上,編導將扇子作為飛舞飄搖的綠葉,充分運用膠州秧歌中的推扇、胸前抱扇、八字繞扇及碾步等動作元素,深度刻畫了女子的柔弱和葉子的嬌嫩,舞蹈中的多次旋轉、快速的重心轉移以及反復出現的抱扇、劃圓、繞扇等動作將女子對未來的期望和對青春流逝的不舍表達的淋漓盡致;在呼吸上,編導很好的加入了現代舞的特色和節奏、力度變化,將其與膠州秧歌融為一體,使舞蹈動作的幅度、力度以及表現力都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更加的流暢自如,賦予了舞蹈更加深刻的內涵。
膠州秧歌以其豐富質樸的舞蹈語匯,和別有韻味的動律特征,在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中展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如今,隨著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舞臺化、多樣化、現代化,膠州秧歌的表現方式與內容也都推陳出新,新風格、新形式、新內容層出不窮,舞蹈的發展與時代的發展結合的更為緊密,給中國民間舞蹈添加了更加絢麗多姿的繽紛色彩,使我國民間舞蹈充滿濃厚的時代感與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趙鐵春,田露.中國漢族民間舞教材[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