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俊
摘 要: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本義,更是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是塑魂工程,也是系統工程,需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共同發力。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讓學生在參與中耳濡目染,寓教于樂,寓文于樂,在自我參與中接受心靈的熏陶,寓教于無形之中,化抽象的說教為自覺自愿的主體參與,達到無聲勝有聲的育人功效。
關鍵詞:學校 德育 形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122-02
一、文化引領,環境熏陶
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始終堅持以格調高雅的環境熏陶人,以豐富多彩的校園制度約束人,不斷推進校園文化內涵建設。
1.加強校園環境建設
近幾年來,我校在校園建設中,在不斷加大硬件設施投入的同時,也時刻不忘提升校園文化軟實力水平。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激勵、活動帶動等措施,在全院上下營造出健康、文明、活潑、向上的濃厚的文化氛圍,學生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文明之花已盛開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2.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
在校園文化規劃建設上,注重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發展共性與突出個性相結合、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使學院在二十九年的辦學實踐中積淀的文化傳統和進取精神得以弘揚光大。以建設思想激蕩的圣地為目標,從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入手,整個新校區建筑設計布局處處彰顯“技能與人才相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辦學理念。
3.汽車文化無處不在
校園處處充滿汽車職業學院獨具特色的文化氛圍:中心廣場以紅旗命名,寓意莘莘學子們將高舉紅旗,胸有目標,身懷技能,在祖國建設的海洋中,揚帆遠航;道路以解放、東風、上海、長安等國產汽車品牌命名,以增強學生的專業定向和職業自豪感。為了體現汽車院校特色、普及汽車文化,我院在圖書館一樓開辟汽車文化長廊,涵蓋了著名汽車品牌標志簡介、世界汽車發展簡史及中國汽車發展史三方面的汽車文化知識。
4.傳統文化涵養心靈
校內六處園區景點分別冠以“正園”、“成園”、“秀園”、“憩園”、“芷園”、“萍園”,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輝映,內含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中國文化的傳統理念,同時又體現了我院技能與人文相融的辦學風格。在校園擇址建設“六藝園”,旨在彰顯我院“喚醒人性之美,挖掘潛在之能,培育心靈手悄,點燃多彩人生”的辦學目標。
二、常態化法制教育為平安校園護航
1.“檢校共建”同譜法制教育協奏曲
學校與煙臺市福山區人民檢察院合作成立“檢校共建聯系點”,福山區人民檢察院定期指派專人到校開展法制輔導、宣傳教育、預防犯罪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校園和諧因素;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則協助區檢察院,運用專業心理知識,對犯罪情節輕微、社會危害不大、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或調解處理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及時矯治涉罪學生的心理障礙,有效防止他們重新犯罪,幫助他們順利回歸社會。學校還與檢察機關共同研究幫教措施,加強對青年學生的監管和幫教工作。
2.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學生法制觀念
集中開展法制教育宣傳活動,邀請檢察院、公安局等相關人員來院作法制教育報告,法制教育進課堂,全體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備好、上好一堂“法制課”,當好學生的引路人,讓法制教育觸及課堂,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舉辦法制報告會,用具體事例,以案釋法,以法論事,讓學生認識到學法、知法、守法的必要性,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珍惜校園美好時光,做自尊、自信、自重、自強的優秀學生,為建設平安校園貢獻自己的力量;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
三、德育基地,發揮共建育人效果
我?,F設有煙臺市博物館、煙臺SOS兒童村、山東陸軍預備役七十六師炮兵團、福山清洋敬老院、王懿榮紀念館五處校外德育基地。通過定期組織學生參觀,舉行報告會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打造實踐育人平臺
1.“道德講堂”引發“典型效應”
挖掘身邊典型,讓身邊人說身邊事,自己人說自己事,充分發揮其可親、可信、可學的示范引領作用,樹立道德標桿,廣泛宣傳,大力弘揚其感恩樂群、誠毅知行的良好品行。我校19位利用假期打工的微薄收入接力資助駐地小學一對貧困兄妹上學的同學代表、2012級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14班的張傳其等勇救落水婦女不圖報的5位同學以及2012級電氣自動化專業五年一貫制的曲志成、劉君及2012級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杜光帥三位見義“智”為同學及“海風兄弟打工團”代表紛紛登上講臺,講述他們的感人事跡,全院學生在聆聽中分享感動,在感動中心靈得到升華,全院上下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良好校園風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校已舉辦不同形式和內容的“道德講堂”7次,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引領功效。
2.感恩勵志教育激發向上力量
以“好書為伴,好歌為友,禮儀相隨,文明相伴”為主題廣泛開展“讀唱講做”活動,以書香鋪就人生底色,用經典培養道德情懷;扎實開展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倡導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他人、感恩自然,通過邀請中國感恩勵志教育報告團專家黃饒平來校舉辦感恩教育報告會,舉辦演講比賽、故事會、征文和文藝活動等形式,進一步培育學生的愛心、善心、責任心,在全校上下形成感恩樂群、誠毅知行的良好品行,以濃厚的文化氛圍構筑起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和守望地。
3.第二課堂,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規范志愿服務管理,強化其實踐育人功能。不斷強化志愿服務的實踐性,充分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育人功能,通過規范志愿服務管理,努力充實志愿服務內容,使得志愿服務常態化。通過健全組織,創新形式,積極引導,推動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
以學生社團為平臺,以校內外實踐活動為載體,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我校已成立環保協會、足球協會、武術協會、輪滑協會、慈善義工站等各類學生社團26個,在各類活動中培養學生協調溝通和社會適應能力;開設愛心超市,弘揚校園愛心文化,以此打造助學育人平臺,強化大學生奉獻精神;于2008年6月成立的慈善義工站至今已6年有余,“有困難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已深深地植根于我校學生的頭腦,成為學生的自主意識?!罢刮宜L、盡我所能、傾我熱情、回報社會”已成為我校義工服務口號,義工已成為文明福山、和諧學校的一抹靚彩,成為我校志愿服務的一大閃亮品牌。
德育工作是關乎學生成長成才的“基礎工程”和“靈魂工程”。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班主任作為引領學生人生航向的導師和護佑健康心靈的園丁,任重而道遠,要不斷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探索適合學生特點的德育工作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打造育人新載體,為學生成長成才筑牢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