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蘭
摘 要: 語文閱讀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閱讀教學是培養閱讀能力、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措施。最近幾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積極實施素質教育。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了我們需要重點解決的課題。根據閱讀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對策”進行了摸索和嘗試,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地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184-01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標準改革力度最大,分量最重的部分。新課程改革對初中語文教師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得不到相應的重視,在升學壓力的束縛之下,教師將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學生語文知識傳授等方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學生閱讀的量不足,自主學習能力差,個性發展受到抑制,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將學生個性化發展貫穿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以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性特征分析
要想進一步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效果,就需要我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進行全面分析,具體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要科學合理。教學目標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指導方向,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制定一個科學的教學目標,利用這個目標來更好的引導課堂教學,促進教學效果提升;其次,教師教學方法要科學。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對課程進行調整;最后,教學內容選擇要科學。閱讀教學內容選擇的科學與否將會對教學的有效性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保證教學內容在某個知識層面特點最突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保證利用閱讀保證利用閱讀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二、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對策分析
1.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工作。課堂準備工作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個是教師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為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另一個是教師需要對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進行科學引導。初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旦形成了學習目標,在閱讀時就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閱讀興趣會大大提升。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不僅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更好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認知,品味出文章蘊含的多重思想情感,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措施,在課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材料,總結文章段落大意,歸納文章中心思想,讓學生先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從作者角度去領會文章的思想情感,方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好的體會文章的精神思想。例如,在講解《范進中舉》這篇文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師在黑板上寫上如下問題: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物?范進為什么發瘋?對他的發瘋應該怎樣理解?胡屠戶是怎樣一個人物?張鄉紳對范進的態度如何?有什么具體表現?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嘗試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課前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2.創設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情境教學是一種能夠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模式。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閱讀情境中,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出來的情緒。例如在講解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關于父愛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聯想到自己的父親,然后在這種情緒中去閱讀這篇文章,通過營造一個溫馨的閱讀環境,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到作者所描繪的父親對作者深沉的關愛。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很好的為學生創設多種情境,其內容形象、生動而富有知識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保證學生能夠在一種積極的狀態下進行閱讀。
3.培養學生閱讀積累的習慣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積累的習慣。沒有語文知識積累,學生閱讀能力不會提升,語文教師應該在精心選擇的基礎上,增加學生的詞匯量,指導學生不斷的收集課堂內外的短語和詞匯,培養學生讀書做筆記的習慣。摘抄是閱讀積累中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量,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認識到閱讀做筆記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文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此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結合課堂閱讀教學實際,為學生推薦和教材相似閱讀文本,不斷拓展學生閱讀面,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例如在講解完羅貫中的《楊修之死》這篇文章之后,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全本的《三國演義》,然后進一步延伸學生的閱讀范圍,推薦學生閱讀《儒林外史》、《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等名著。當學習《老王》這篇文章時,教師還可以選擇契訶夫的《苦惱》、臧克家的《老哥哥》一起作為一組文章來學習,圍繞主人公的經歷和遭遇,感知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體驗世間的人情冷暖,感悟文本的主題思想,不斷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提高學生閱讀量,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宏菊.基礎教育信息化課程資源及共享平臺建設初探——以榮縣初中語文微課資源及共享平臺為例[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6(05)
[2]黃瑞作.淺談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及訓練方法[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03)
[3]徐玉蘭. 執迷主做奴 癡狂人變鬼——解讀《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J].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03)
[4]黃鋼英. 農村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初探[J]. 現代閱讀(教育版). 2013(03)
[5]車靜.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兩種方式[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