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建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學習型組織”的理論和方法,對解決學生如何適應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習內容時效性強的問題,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來說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和挑戰。從如何構建“學習型課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著手,以教學實踐為基礎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關鍵詞:“學習型組織”;信息技術;學習型課堂
“學習型組織”是美國學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所提出的管理觀念,被稱為“21世紀企業組織和管理方式的新趨勢”,這種組織的第一要素就在于擁有扎根于主動學習的文化,即組織的一切成員都能夠展開主體式學習。
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涉及廣泛,學習的內容時效性很強,學生個體需要不斷補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嘗試建立學習型課堂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理念界定
(一)“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課堂教學是以“學習型組織”理論和方法為基本理論依據的一種教學形式。“學習型組織”是指通過培養彌漫于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成員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它包括五項要素:
建立共同愿景:愿景可以凝聚企業上下的意志力,通過組織共識,齊心協力為組織目標奮斗。
團隊學習:團隊智能應大于個人智能的平均值,以作出正確的組織決策,并通過集體思考和分析,找出個人弱點,強化團隊的向心力。
改變心智模式:組織的障礙大多來自于個人的舊思維,如固執己見、本位主義等,因此唯有通過團隊學習和標桿學習,才能改變心智模式而有所創新。
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來源是個人肯投入工作、鉆研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個人與愿景之間有“創造性張力”。
系統思考:通過信息搜集來掌握事件的全貌,并培養縱觀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因果關系。
(二)我的思考
學習型組織理論要求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不僅要終身學習,不斷補充新知,而且要開放自我、與人溝通,最終達到從個體學習、組織學習到學習型組織的目標。
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當教師把“學習型組織”的組織管理理論貫穿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把所面對的班級當作一個高效的學習組織加以引導和管理時,這就是學習型課堂了。
二、“學習型組織”理念與普高信息課程的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術課程中構建學習型課堂的有利條件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強化能力的課程。早在2000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就明確提出:“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新課程標準也指出:“信息技術課程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它不僅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形成個性化發展,還要使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促進交流與合作,拓展視野,勇于創新,提高思考與決策水平,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由此我們不難了解到: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讓學生側重獲取知識,更側重于學生獲得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而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正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能力的重要體現。
就目前信息技術課程的授課內容來看,學生學習的內容以軟件學習為主,而軟件最大的特點就是更新速度相當快,這就造成了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時效性很強的特點,也就要求學生個體不斷補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識。
就目前信息技術教學的硬件情況來看,大多數學校的機房可以保證一人一機的教學要求,而且已經擁有了完善的網絡設備,這就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同時實現個體學習與班級組織集體學習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也為“學習型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二)學習型課堂的教學主體要求
學習型課堂的構建不是單一的以教師為主體或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和諧統一的共同作用而成。構建學習型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改變固有的心智,摒棄原來傳統的教學思維。
1.對于教師:改善教的思維過程
在學習型課堂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這個學習型組織的管理者。作為管理者,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將知識作為載體,通過知識的傳授過程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教師需要思考的不再是“我還能教他們什么”,而是“我怎么讓他們再進行更深層次體驗的學習過程”。
2.對于學生:改善學的過程與方法
作為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的被管理者,學生心智的發展嚴重影響著教師的教學過程。心智模式是指代那些深深固結于人們心中,影響人們如何認識周圍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許多假設、陳見和印象。心智模式影響人們如何看待問題和采取行動。在傳統課堂中,學生往往習慣于被動地接受,因此,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等教師分析過程、分析原因,而自己卻不會對新問題進行分析,所以需要教師來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
三、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型課堂操作策略
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型課堂的教學模式一般可以分為四步進行:
(一)設問激趣,構建自主學習型課堂
通過預設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并在課前初步完成小組團隊討論。
預設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創設最佳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系統,形成共同的學習目標,這是學習型課堂教學的先決條件。創設學習環境包括創設客觀探究情境和創設智力情境兩個方面。創設客觀探究情境,包括各種實驗情境、直觀情境、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等;創設智力情境,包括各種問題情境等。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學生心理特征和思維規律,分析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動向,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確認新舊知識的最佳結合點,確定學生的“最佳發展高度”。根據客觀探究情境來設置問題情境,促進新知識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識結構中。在這樣創設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學得生動活潑、學得主動,從而使智能均得到發展。
例如,在“flash引導線”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當時的季節創設秋天的落葉的自然環境,同時由于學生已經能完成一個簡單的移動動畫,引導學生如何讓落葉的飄動更加形象、更加生動,即從智力目標上完成如何從“點到點的直線運動”過渡到“點到點的曲線運動”。
(二)解惑導學,構建互動開放型學習課堂
教師在適時的即興解疑和問題導引過程中,隨時調整并營造出開放式、互動式對話的課堂活躍氣氛。
課堂的教學氛圍一般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一是支持型氣氛,二是防衛型氣氛,三是對立型氣氛。其中,支持型氣氛即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心理氛圍,其特點為:學生求知欲強烈、學習熱情高漲、思維活躍、師生關系友好和諧、配合默契,師生都具有滿意、愉快、互諒、互助等積極態度和情感體驗。防衛型氣氛,即消極、冷漠、沉悶的課堂氣氛,其特點為:學生缺乏求知欲與學習興趣,態度消極被動,處于控制與服從狀態,師生關系不融洽,同學關系淡漠。對立型氣氛,即緊張、對立、喧鬧的課堂氛圍,其特點為:師生關系惡劣,同學關系不友好,敵對的團伙常在課堂上惹是生非,氣氛緊張、對立、敵視最有利于課堂管理活動的展開,而對立型氣氛對課堂管理活動具有最壞影響。如果學生是在支持型氣氛中,教師可以適時地即興解疑,層層步進,展開問題的探究過程;在問題預設無法達到課程開展的有效要求時,即如果是在防衛型氣氛或是在對立型氣氛中,就需要教師及時針對具體的課堂氛圍不斷調整教學和管理策略,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學和管理效果。
(三)舉例升華,構建合作探究型學習課堂
通過具體示例聯系與提高,傳遞分析思路和方法,強化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這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將任務具體實施與提高的一步,也是在整個學習型課堂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在這個階段,教師以具體事例,將學習型課堂的成果加以小結,并在此基礎上螺旋上升地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作用在于讓學生在打好基礎的同時,進一步把握方法,養成習慣,適應未來的學習型社會,把終身學習變成自己的生活樂趣。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這一步一般是由學生通過操作來實現的,即能力的培養是通過學生練習來實現的。以往在教學過程中,都以規定學生完成某個作品,并以作品的完成程度來判斷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掌握,因此,造成了作品缺乏特色,往往成為技能的體現,而丟失了學生特色的創新性和發展性。彼得·圣吉提出的學習型組織理論認為:“發揮人們的創造力現在已成為管理努力的重心。”學習型課堂的信息技術課堂應該讓學生的作品具有更多的“學生特色”,作品除了特定動作外,還要有自選動作,讓學生的作品更具生氣。因為學生總是不局限于現成結論,敢于提出新的問題,創造出新點子、新主意、新設想。學習型青年的創造力在學習型組織的凝聚和磨合下,即成為學習型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四)激勵評價,構建互評互助型學習課堂
這一階段既要總結前三段的基本收獲,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這一步激勵評價可由教師進行,也可以讓學生自評、互評,并及時形成調查反饋表,供下一輪教學活動修訂、調整。通過對學生情況的掌握事件的全貌,并培養縱觀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因果關系,引導和激勵青年參與管理,在團隊合作中克服認識上的主觀片面性,行為方式的沖動偏激、情緒的忽冷忽熱等弱點,從而逐步成熟起來,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學習價值取向和判斷力。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實施“學習型課堂”教學的嘗試,有硬件與軟件上的保證,只要師生能夠在教學主體思想上取得統一,并充分用好“學習型課堂”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謝琪.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法[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07.
[2]李冬梅.如何教好中學信息技術課[M].人民出版社,2012-02.
[3]吳慶麟.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陳安福,何毓智.課堂管理心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