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平
摘 要:體育課“自由活動”體現了學生的自然天性“玩與創造性玩”的無限價值,它是正規體育課無法替代的運動鍛煉形式。體育課適當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動”,讓學生根據愛好和身體情況,體驗自由活動的樂趣,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思考能力和克服困難能力都有極大的好處。當然,它不應該也不可能取代正規體育課。
關鍵詞:體育課;自由活動;快樂
一提到體育課“自由活動”,我們就會聯想到“一個哨、兩個球、學生老師都自由”的情景,或者“放羊式”的學生自由活動,這種體育教學是在以前學校師資力量薄弱,體育器材缺乏,甚至沒有活動場地,體育課由其他科目老師替代的情況下出現的現象。通常表現為學生在操場上跑兩圈,做幾節徒手操后,便分散開來,自主進行活動,除個別玩球外,大多數坐在一邊談笑風生。這種毫無目標、散漫自由的課堂大家一致提出反對意見,因此,體育課“自由活動”生存艱難,舉步維艱。
自2002年實施新課改以來,體育課也打破了原來的教學模式,采取了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取消了原來的體育教學大綱中對體育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和指導,體育課“自由活動”有了重見天日的感覺。其實,體育課“自由活動”并非是大家想象中混亂的“放羊”現象,也不可以一直受到打擊和批判;室外體育課,它是通過身體活動和思維活動緊密結合來達到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有著知與行相結合并受環境干擾的特點;而體育課“自由活動”,不但能給學生一個無壓力、自由舒暢、無憂無慮的空間,還能使學生達到無拘無束的自然釋放狀態。因此,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體育課“自由活動”,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正規體育課的互補作用,促進了學生生理、心理、個性的全面發展。
案例背景:搭乘全國課改的末班車,我校新課改正在大力推進中;學生對“我的課堂我做主”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當文化課課堂改革熱火朝天時,我們的體育課也進行著嘗試性改革,但實質性進展甚微。本學期我帶的是初二(1)至(7)班的體育課,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自由活動”有更高的要求,由于體育在學生應試教育中的尷尬地位和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體育課堂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并不多,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喜歡體育課“自由活動”,而不喜歡正規體育課,導致本來活躍的體育課堂變得沉悶,缺乏生機。
案例一:初二(7)班,每當上體育課,就會有學生嚷道:“老師,我們自由活動吧!”由于我的拒絕,學生的興奮立刻變得毫無興趣,讓我覺得很被動;后來我學著答應他們,采取自由分組和自愿組合、自由搭配的方式,進行人性化安排,從下課集合時學生的笑聲與興奮看出體育課“自由活動”帶給了他們真正的快樂。
案例二:禮拜三,下雨天,初二(5)班體育課,學生竊竊私語?!袄蠋?,是不是自由活動?”一進教室,坐在前面的一個女生就問。“肯定是的”,我還沒反應過來,班里已有學生替我回答了。看了看充滿渴望與期待的他們,我輕聲說:“可能嗎?”這回答使得學生很不悅,我感到他們對即將進行的體育理論十分厭煩。于是投其所好,及時調整教學,學生進行了“自由活動”。下課時,激動的孩子們洋溢著笑容、揮舞著手大呼:“老師,你真好!”
案例三:初二(4)班,紀律松散,缺乏集體意識,為此體育課堂我給他們的最大“關照”就是加強隊列隊形訓練,不厭其煩地反復操練,很少給他們“自由活動”的機會。由于“正規訓練”的枯燥,當學生看到其他班級的自由活動時,表現出羨慕和向往,對我的課堂產生了消極抵觸的情緒,課堂氣氛由此變得沉悶、壓抑。在學校對體育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時,我自然成了初二(4)班學生心目中的不合格老師。
分析與思考:體育課與學生全面發展的密切關系是毋庸置疑的,體育課“自由活動”是學生的最愛。結合學生“能不能”“可以嗎”“好嗎”等的提問,從感知上分析,學生喜歡自由活動,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學生不喜歡由教師“精心”組織的教學內容,也就是不喜歡與實施主體教學相關的體育課,這是由在體育課堂老師給予學生太多的規則和局限所造成的。但學生不喜歡體育課的深層原因則是學生個體對體育運動的重要性認識模糊。學生的自然天性蘊藏著豐富的創造力,作為教師不應該有意無意地限制或阻礙學生自由活動創造力的發揮;現在的體育課只要能夠抓住新課程的要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讓學生學會一定的技能,就能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達到教學目標。相反,進行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的自由活動,不但真正解放了學生,而且使正規體育課的開展更容易些。表象是教師讓學生一尺,收益卻是學生敬教師一丈。
努力方向:首先,根據學生體質、運動愛好和性別差異營造體育“自由活動”氛圍,使學生的體育鍛煉變成發自內心的需要,緩解緊張的文化課學習壓力,解放身心,活躍思想。其次,提供一些具有選擇性的器材,開展有變化的體育課“自由活動”,如跳繩、跳皮筋、球類、棋類等,豐富體育課“自由活動”的內容,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情感、展示自我。
總之,不做呆板的無活動內容的自由活動,不重演歷史性“放羊式”的自由活動;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參與學生的自由活動;傾聽學生心聲,交流探討學生的體育課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我。
參考文獻:
茅勇.體育教育需要轉變的幾個觀念[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9(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