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課堂導入中的運用
例如,“氯氣”第一節內容的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課堂導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社會生活中氯氣泄露真實事例的視頻短片、幻燈片以及氯氣事件發生后,人們逃生的安全準則:發生氯氣泄漏時,周圍人員必須盡快撤離,并向上風向安全地區轉移,轉移的過程中盡量用濕毛巾掩護住口鼻等重要部位;當到達上風向安全地帶后,人員一定要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加重心肺負擔,加劇中毒癥狀。除此之外,可遵照醫囑適當服用鈣片、維生素C等,這些物質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氯氣對人體呼吸道以及肺部等的嚴重損害。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新聞視頻以及安全逃生準則回答與氯氣密切相關的問題。)
師:上述實例著重凸顯了氯氣的哪些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你們又是如何形成結論的?
學生活動: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大的互聯網功能,搜尋、查閱資料,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與討論;最終將所得出的結論以及推斷理由以作業的形式提交到我所指定的系統信箱里,計算機系統會依據我所編制的指令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客觀而科學的評價。
師:打開班級區域網中的郵箱,了解全班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情況,并對學生回答不全面或者存在錯誤傾向的問題進行集中分析與討論。
相關知識鏈接:將班級區域網切換到互聯網平臺上,帶領學生瀏覽更多關于氯氣的內容。
課后作業:由于學生剛剛接觸“氯氣”這一化學專業概念,尚未對其形成足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因此,可將自身課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送到班級郵箱中,以便我對他們的實際學習情況形成全面的了解與掌握。
如此,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設備不但極大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范圍、豐富了其學識與見識;更重要的是還實現了新課的巧妙導入,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從而更加認真地投入到接下來具體知識點的講解活動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知識點講解中的運用
傳統“黑板+粉筆=一節課”落后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多圍繞教師的思維與教學思路打轉,這雖然有利于教師把握教學目標與進度,但從另一個層面上卻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平衡、協調發展,極大地違背了新課標所提倡的“尊重學生主體”“自主探究學習”等理念的貫徹與落實。
鑒于這種情況,我嘗試將現代信息技術靈活運用在高中化學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并收獲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如,在“氯氣”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依次向學生播放了我提前精心為他們準備的閱讀資料,其中包括自來水廠是如何進行消毒殺菌的?用自來水養小金魚前為什么要放置一段時間?工業上是如何制備氯化氫氣體的?等諸多問題。以此在發展學生有效獲取信息實際水平與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感悟與體驗高中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促使他們嘗試著從化學專業的角度去思考、分析與研究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次,依據剛才的閱讀資料,我又向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氯氣和氫氣發生反應時,為什么瓶口會有白霧產生?氯氣通入加了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液為什么會褪色?……鼓勵學生自由結合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對上述問題展開分析與討論;我則在此基礎上向他們展開“氯氣”這一知識點的具體講解與闡述。
如此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這一媒介,不但有效活躍了課堂氣氛、促使學生由對氯氣的直觀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嶄新高度,幫助他們實現了對于這一知識點的更好認識、理解與掌握,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們創新精神、團隊合作意識以及科學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等的良性進步與發展,真正在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的同時,保證了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作業布置中的運用
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習實際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任何時期的教育教學工作,都離不開課后作業的安排與布置。可是,傳統的高中化學作業布置多固定、局限在復習化學公式、元素周期律、完成教材所規定的實驗等幾種常見的形式上。如此不僅不利于學生感受課后作業的趣味性與實用性,不利于其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而且更不利于課后作業作用的正常發揮,更談不上和諧、融洽學習氛圍的有效構建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格外注重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作業布置中的運用。如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價等概念較為抽象,單靠教師在課堂上引用教材上的定義進行講解很難使學生真正對其形成足夠深刻的認識、理解,實現靈活應用自然更是難上加難。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我在向學生認真講解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可以借助學校電子閱覽室的設備,也可以利用自家的電腦網絡對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價等化學術語進行認真的搜索、整理與總結。如此一來,學生的課后作業就由被動積極調整到了如今的主動形式,既化抽象為直觀、立體,又化繁為簡,再加上自身的親自參與與深入研究,學生自然實現了對于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價等抽象概念的再認識,真正將“結合信息技術完成課后作業”這一新型作業形式的最大優勢發揮到極致。
參考文獻:
卞玉牛.信息技術與高中有機化學整合的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