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香
摘 要:初中在孩子求學的生涯中是一個重要的承上啟下階段。孩子正處于人生中絢麗多彩,充滿幻想的美好花季,容易產生兩極分化。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厭學現象在農村初中教學中越來越嚴重。分析學生厭學情況的成因,并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初中學生;厭學情況;方法對策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農村初中教學中學生厭學現象越來越嚴重。在調查中發現,有60%的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這其中大多數學生有厭學情緒,厭學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不容忽視的因素,解決學生厭學情況迫在眉睫。
一、學生厭學的原因
造成學生產生厭學現象的因素有多種:有學生自身方面的主觀原因;有來自家長、社會等方面的外來因素;也有來自學校教師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內部因素。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研究和與學生的交流,了解產發生厭學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知識薄弱,學生承受不了繁重的學習任務
初中階段,課程增多,課業數量增加,質量要求提高,難度加大,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思維的抽象、推理的邏輯性有較高的要求。這對于小學階段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壓力和挑戰是巨大的,越學越難,沒有掌握透徹的知識點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厭學心理悄然而生。
2.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方法不得當
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自己的學習沒有規劃,不能夠進行自主學習。根據調查了解,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升上中學后仍然沿用小學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由于學習科目、內容、要求的明顯變化,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大多數學生做題時不遵循步驟,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過程缺乏邏輯性,對知識不會靈活運用,對方法不會歸納總結。
3.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學風格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農村學校任教的老師,由于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借鑒,課改后許多教師對新理念的認識不夠深刻、全面。對教材和知識結構處理不當,使課堂教學缺乏生氣。其次,教師不恰當的評價使學生的做法得不到老師及時的肯定,自信心受到打擊,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4.社會、家庭和學校中不良風氣的影響,滋生了不良的學習習慣
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只要上網搜一搜,所有作業的答案便鋪天蓋地而來,學生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只是應付了事,缺乏自己真正的思考。而作業質量如此的“高質量”,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其中,那些堅持自己思考的學生受到越來越多的歧視,在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也放棄了自己的原則。這些“高質量”的作業在糊弄了老師的同時也使自己的學習成績跌向了深淵,課堂上開始了聽天書的時代。
5.留守兒童較多,缺少關愛,家庭教育失衡,德育養成教育成為真空
農村學生的父母素質普遍不高又經常外出務工,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對子女疏于管教,造成親情淡漠,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于溺愛,沒有父母的督促,使大部分學習自主性不強的學生越學越差。這些留守兒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變得任性,不服從管教,學習態度消極,對學習無興趣。
二、解決學生厭學的措施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要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上要不斷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做,大膽地說;課后提倡學生不懂就問,鼓勵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探討,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其次,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經驗中感受知識的重要性。再次,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和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與態度,加強課堂的調控能力,引導學生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去探究、學習。最后教師要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多多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贊美聲中找到學習的自信。
2.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1)要培養課前預習教材的習慣。學生在讀完每一節后,試著提煉一下重點內容,歸納出知識點,并加以整理;針對看不懂的知識點,學生可在課堂上著重聽教師的講解,使聽課變得更有效率。
(2)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對于作業,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獨立、認真完成。并開展多種形式的作業展評活動,讓學生在互相學習中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3)培養學生收集錯題的習慣。實踐證明:“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探究這些錯誤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尋求預防及糾正錯誤的方法,使學生吸取教訓,減少類似的錯誤。
3.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觀教育、道德品質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等。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信心教育,培養學生學習的毅力和信心。采用多種形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方面教育,講從小胸懷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講未來勞動者的素質和社會需求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4.教師要不斷“充電”,做一名愛學習、善反思的教師
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認真讀懂教材,創造性地用好教材,對教學內容做更好的整合和編排。再次要不斷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多聽多問,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高。最后做一名不斷反思的教師,在反思中改進自己教學方面的不足,在反思中成長。
5.用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給予留守孩子更多的愛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到師愛無處不在,讓學生在教師的愛中感受溫暖,從而喜歡老師所教的這門課,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關愛可以是學生不舒服時一句溫暖的問候,也可以是學生犯錯誤時循循善誘的教導,更可以是學生委屈時的開導。對于留守孩子,教師可以多抽一些時間和他們聊聊天,盡可能地讀懂他們的內心世界,在他們需要關愛時給他們及時的愛。
參考文獻:
溫秀娥.農村初中學生厭學的成因及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