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貴
人人都當過學生,有的人會感覺數學課的無味而厭學,確實數學課比較枯燥!作為曾經是一名學生的自己,加上現在自己是一名數學老師,結合各方面的實際,我覺得要讓學生在樂中求學,在總結中生樂,這是很重要的,這也許是一個學生在學習生涯中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學生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時,有一種方法叫加減法。我讓學生先自學,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并讓學生進行總結,找出存在的問題,小組內進行交流,最后我抽幾位同學進行小結。當我聽了同學們各自的回答時,說實話,心里面感覺很好,因為孩子們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了自己用加減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理解,哪怕有的學生對文字的總結不夠到位,但這畢竟是孩子們自己所學到的東西,可能讓孩子在記憶上更加深刻。此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把總結的這些以順口溜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瞬間來了興趣,因為孩子們都覺得順口溜好記憶些,但是孩子們畢竟是孩子,討論一番過后,還是覺得編不出來,于是,我說,孩子們,老師是這樣編的,請大家想想是否可以:
加減法解方程組,數字符號兩元素,
數字相同直接算,不同先求公倍數,
符號決定加或減,同減異加記心間。
我說出來以后,并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結合字面意思和他們自己的說法相對照,看看孩子們是否能理解,如有不理解的,由我進行解答。過了一會兒,平時班上數學成績不咋的小陽同學舉手了,說:“老師,您的這個順口溜,我領會其中的含義了,我覺得這個總結很好,讓我弄清楚了用加減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關鍵,并且這個很好記憶,原來數學還可以有順口溜,太好了,以后我也要認真學數學,我也要編出順口溜來。”頓時教室里想起了陣陣掌聲。我順勢說:“同學們,學習需要方法,尤其是自己的方法,老師衷心希望每一個同學,在學每一科時,都有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萬一自己總結不出來好方法時,去學習別人的一些方法,如果能借用一下,也是有幫助的。”孩子們聽了以后,頻頻點頭。
另外,在講解有關一列數字的平均數和方差的問題時,也有一個插曲。題目如下:
(1)一列數字2,3,4,5,6的平均數是 ,方差是
(2)將上面的數字都加上3后,所得新的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是 ,方差是
(3)將上面的數字都減去1后,所得新的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是 ,方差是
(4)將上面的數字都乘以4后,所得新的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是 ,方差是
(5)將上面的數字都除以2后,所得新的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是 ,方差是
同學們都認真地算起來,花了很多時間,最后孩子們在組內進行交流發現,有的答案不一樣,說明肯定有同學算錯了,因為這個計算量有點大,稍不注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正常的。在同學們交流的過程中,有一個學生舉手說,老師,我好像發現了一點什么,不知道對不對。我問同學們想不想聽聽他的發現是什么,大家齊聲回答:“想!”那個學生說,從這個題目的最后答案來看,平均數的變化情況和這組數據的每一個數字的變化情況是一樣的。有的學生說是這樣的,有的學生的反應要慢一點,說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然后我讓那位同學把他的發現表達了一遍,這樣學生基本上都懂了。此時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
接下來,我來了一個順水推舟的問題,問:同學們,在這種情況下,方差有沒有規律?同學們回答說,肯定有,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好吧,讓老師和大家一起來進行探究,把這個規律找出來。然后學生按照我的要求,一步一步地進行,最后學生自然而然地就發現了其中方差的變化規律,于是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加以總結,聽了學生的總結以后,發現學生的總結很好,但是有點復雜,這個時候,我說,我們來一點簡練的,便于記憶的東西,孩子們的眼神告訴我,老師,快點告訴我們吧,以后我們做這種題,就要節約很多時間了。我把我的總結說了出來,邊說邊寫:
一組數據平均數,同時加減與乘除,
加減方差永不變,乘除方差變倍數(k2倍)。
接下來,孩子們結合前面大家各自的發現,就把這幾句話的意思理解了,孩子們的表情告訴我,原來這個題是那么的簡單。我再次強調方法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從這兩個例題的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我發現,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原來也可以有那么多的樂趣在其中。如果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總結出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當然,這種方法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總結出來的,但是如果老師能把發現的東西加以提煉和總結,然后用最淺顯易懂的方法講出來,學生在短時間內就理解了,也許最后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解題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就會越來越濃,覺得學習數學是一種快樂,在快樂中學數學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就成功了。
參考文獻:
何思青.創設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