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教學目標】
1.把握奧楚蔑洛夫這個人物形象及小說主題。
2.體會語言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在小說中的作用。
3.領會小說的幽默諷刺藝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變色龍圖片,簡要了解變色龍的相關知識。
二、字詞過關:讀準字音
契訶夫 模樣 坎肩 伶俐 惦記 不賴 胚子 恐嚇 戳
三、概說故事
1.請用一句話將故事講述出來。
明確:奧楚蔑洛夫審理狗咬人案件的故事。
2.請用一個字來點明這篇小說的核心(變)。
明確:變。
四、細說“變”
1.請?zhí)x課文,找一找奧楚蔑洛夫的多變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對狗前后不同的評價方面:
(1)第8段,哪幾個詞特別能夠體現(xiàn)出奧楚蔑洛夫對小狗的評價和態(tài)度:
明確:“野畜生、瘋狗、弄死好了”。
(2)第8段,哪處細節(jié)描寫具體刻畫了奧楚蔑洛夫此時的語氣和腔調?奧楚蔑洛夫此時應該是一副怎樣的嘴臉?
明確:“嚴厲、咳、擰起眉頭”。
裝腔作勢、官氣十足。
(3)學生演讀第八段關于奧楚蔑洛夫的內容。
(4)當奧楚蔑洛夫得知這條狗是將軍家的,他又是怎樣來評價這條小狗的,請大家速讀第10段,用一個短句來回答;這次這只小狗變成了一只怎樣的小狗呢?
明確:“它是那么小”。
楚楚可憐,令人憐惜。
(5)學生演讀第10段第二、第三兩行奧楚蔑洛夫的語言,從“它怎么會咬著你的”開始一直到“卻長得這么魁梧!”
(6)我們的奧楚蔑洛夫變化之快、變化之大令我們驚訝,而且,他對小狗的態(tài)度還在不停地變化。請學生分別演讀奧楚蔑洛夫對小狗的第三次到第六次轉變。
(7)在這樣一個小小的街頭事件中,在這么短短的一個時間段中,我們的奧楚蔑洛夫對一只小狗竟然有了前后6次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看來,奧楚蔑洛夫被稱為“變色龍”真是當之無愧!
2.分析人物的動作描寫。
從奧楚蔑洛夫的語言描寫中,我們看到的是他在審理案件時態(tài)度的多變,其實,從奧楚蔑洛夫的動作描寫中,我們還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他的心理變化。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找一找關于奧楚蔑洛夫的一組典型的動作變化的描寫,大家可以在小組內相互討論交流。
(1)第10段:“脫大衣”,為什么呢?“真要命,天這么熱,看樣子多半要下雨了”一個“脫”字,體現(xiàn)了奧楚蔑洛夫怎樣的心理?
明確:緊張、慌張。
(2)第20段:“穿大衣”,為什么呢?“好像起風了,挺冷”此時的奧楚蔑洛夫又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
明確:恐懼、戰(zhàn)栗。
(3)這件本來極其莊重嚴肅的軍大衣,卻成了奧楚蔑洛夫掩蓋內心緊張恐懼的道具。除了這兩處,在文章的首尾還分別出現(xiàn)了與軍大衣有關的動作描寫,請大家找一找。
A.“穿著新的軍大衣,提著小包”,這里體現(xiàn)了奧楚蔑洛夫怎樣的心理?
明確:得意洋洋、趾高氣揚。
B.他退場的時候,“裹緊大衣”,此時體現(xiàn)了奧楚蔑洛夫怎樣的心理?
明確:極其害怕。
一個登場時趾高氣揚的警官卻以惶恐、猥瑣的身影退場,離開了舞臺。至此,一個可笑的善變的奧楚蔑洛夫就這樣誕生了。
五、論說“不變”
1.問題:多變的奧楚蔑洛夫身上有沒有不變的東西?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①斷案的準則不變:小狗的主人是誰?
②在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奧楚蔑洛夫從未關心過案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他始終關注的是小狗的主人是誰。
2.如果我們透過現(xiàn)象來看本質,你覺得奧楚蔑洛夫身上有哪些不變的思想性格?
見風使舵,媚上欺下,巴結權勢者,踐踏弱者,趨炎附勢,溜須拍馬等等。
六、深思“不得不變”
1.辯論:由此可見,奧楚蔑洛夫不僅是可笑的,更是可鄙的,靈魂是無比丑陋的。
老師這里有一個大膽的提議:我們可不可以讓奧楚蔑洛夫不變,讓他成為一名鐵面無私、秉公執(zhí)法的警官?就像我們的包青天一樣。
學生自由發(fā)揮,自由論辯。
2.如果他秉公執(zhí)法了,你覺得他的結局會怎樣?
明確:丟官甚至丟命。
3.那么,奧楚蔑洛夫的官職到底有多大呢?請同學們看第一段第二個句子。
“他身后跟著一個火紅色頭發(fā)的巡警,端著一個篩子,盛滿了沒收來的醋栗。”
明確:在這里,我們既看到了奧楚蔑洛夫對百姓的搜刮,又看到了他的職權范圍——一個在大街上巡邏的警察,一個芝麻粒大的小官。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面對著高高在上的將軍,小小的奧楚蔑洛夫只能卑微地仰望。他不僅不敢得罪將軍,就連將軍家的一只小狗,他都要虛偽地去追捧、贊美。而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護自我。因此,我們說,奧楚蔑洛夫不得不變。
4.其實,如果我們撥開歷史的云霧,走進當時的俄國,我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奧楚蔑洛夫的不得不變。
背景材料:雖然19世紀后期俄國實行了農奴制改革,但是經濟發(fā)展仍是落后的,到處是蕭條之景。在政治上,沙皇竭力強化專制統(tǒng)治,整個俄國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這是一個崇拜官爵的社會,這是一個摧殘自由人性的社會。
師總結:現(xiàn)實世界的黑暗,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網住了人們的靈魂,我們所能看到的只能是人性的扭曲和弱小。因此,我們說奧楚蔑洛夫又是可悲、可憐的。作家契訶夫以深邃的目光洞察到了社會黑暗、人性扭曲的本質,一個小小的人物,牽出的是整個社會的悲哀。這種諷刺的意味是何等的深刻!
5.“變與不變”的悲哀。
師總結:其實,我們從文中其他人物身上也可以讀出這種“變與不變”的悲哀。比如赫留金出場時舉著那個血淋淋的手指頭,是那樣的得意張狂,而退場時卻悄無聲息。還有那些圍觀者,他們關注的焦點和對赫留金的哄笑,這一切與奧楚蔑洛夫又有多大的區(qū)別呢?
我們常說,藝術的生命力是永恒的。直到今天,我們也許還能在我們身邊發(fā)現(xiàn)奧楚蔑洛夫的影子。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