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龍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進一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打造高效課堂。主體參與式教學將課堂教學分為媒體導入、自主學習、師生互動、課堂小結、評價反思五個環節,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與觀察,學生參與地理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教學實錄的方式研究主體參與式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主體參與式教學;初中地理課堂;分組教學
主體參與式教學是以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為出發點,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主體參與式教學以學生在教學與學習活動中的參與行為特征及發展規律為依據,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喚起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都有主動參與和主動發展機會的一種教學方法。
主體參與式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分為媒體導入、自主學習、師生互動、課堂小結、評價反思五個環節。媒體導入即運用多種多媒體手段,以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自主學習,通過導學案的編制,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自學課本,完成主要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各種評價方式,對自學的情況進行反饋,并由教師小結歸納;課堂小結,可以分為教師總結、學生總結、師生總結三種方式,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小結;評價反思,師生在課后對本節課的參與程度進行自評和互評。本教學設計以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課標七年級上冊《氣溫的分布》(第二課時)為例,深入探索初中地理教學中主體參與式教學的應用。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第三章第二節的第二課時。主要介紹了氣溫的分布特點,氣溫的分布主要受到緯度因素、地形因素、海陸因素的影響。本部分教材主要分為四大部分,首先是等溫線的定義及特性,給出了等溫線的模式圖,便于學生理解;第二是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說明了氣溫的分布隨緯度的升高而降低。第三是氣溫垂直變化規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約下降6°C,學生應掌握由此引出的計算題。第四是世界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世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的對比,1月份圖中海洋溫度高于陸地,7月份圖中海洋溫度低于陸地。
二、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關鍵,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推理能力也迅速發展。七年級學生對于氣溫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也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便于理解,但是對于氣溫的分布,由于學生缺乏對全球的認識,難以理解相關內容,只有想辦法增加課堂趣味性,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此節采用主體參與式教學的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等溫線的特點,學會閱讀等溫線分布圖。
2.初步學會閱讀分析“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世界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世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并能總結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3.了解氣溫垂直遞減率,并熟練進行相關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等溫線模式圖”,了解等溫線的特征及判讀方法。
2.通過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世界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世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乞力馬扎羅山風景圖”,掌握氣溫的影響因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與人合作,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勇于發現的品質。
2.能夠以世界的視角觀察事物的變化。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世界氣溫分布的基本規律和影響因素。
2.難點:等溫線的判讀方法。
五、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法、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精導互動法。
六、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教師展示的多媒體圖片及動畫,增強感性認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探究法、自主學習法等方法完成學習內容。
七、教學過程
【媒體導課】
師:同學們好!我們來看一下課件中展示的照片,第一張照片是前天我校召開的國學誦讀大會的照片,大家觀察一下同學和老師的衣著,第二張照片是前幾天三亞市第九小學的照片,大家再觀察一下同學們的衣著,那么通過這個強烈的對比,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差異?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章的第二節氣溫的分布,學習了這節課的知識,這個問題就會得到有效的解決。
【自主學習】
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閱讀55到57頁,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下來給你們十分鐘的時間自學課本,可以小組討論,可以和老師討論,十分鐘以后我們將進行一個搶答環節,由各組長計分,每道題兩分。
生:自學課本,回答導學案上的問題。
【師生互動】
板書:第二節氣溫的分布
(一)等溫線的定義及判讀
師:自學時間到,下面我們進行本節課的第二環節,搶答環節。課件展示題目。
A組:讀課本55頁圖3.16“等溫線模式圖”,回答以下問題:
1.回憶等高線的定義,試描述等溫線的定義?同一條等溫線上的氣溫是否相等?
2.等溫線的疏密和氣溫的差異有什么關系?圖中相鄰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度?
3.圖中A點的溫度范圍是多少?B點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教師總結:等溫線是將等溫線圖中氣溫相等的點連接成線;等溫線密集氣溫差異大,等溫線稀疏氣溫差異小;當等溫線呈封閉形狀時,如果中心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反過來就是高溫中心。
板書:(二)氣溫的影響因素
B組:緯度因素,讀課本56頁圖3.17“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回答以下問題:
1.請學生上前指出兩條20°C等溫線和兩條-10°C等溫線,并說出它們和哪條緯線接近?
2.觀察圖中從赤道向兩極等溫線的變化規律?
■
3.上圖中A點和B點哪個點的溫度高,該等溫線圖表示哪個半球?
教師總結:等溫線數值北半球由北向南遞增,南半球由南向北遞增,氣溫大致由高緯度地區向低緯度地區遞增。
C組:地形因素,讀上圖“乞力馬扎羅山風光圖”,回答一下問題:
1.請同學們描述一下圖中景色。
2.根據圖中景色,試說出從山底到山頂氣溫的垂直變化規律。
3.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約下降6°C。山頂的海拔是1520米,山腳的海拔是520米,山頂氣溫是24°C,那么山腳的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教師總結: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C,經過計算可得出山腳氣溫是30°C。
D組:海陸因素,讀圖3.19“世界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和課本圖3.20“世界7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回答以下問題: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氣溫從高緯度地區到低緯度地區的變化規律。
2.觀察圖中等溫線的疏密,1月和7月有什么差異?南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3.南北半球等溫線哪個半球比較平直,哪個半球比較曲折?為什么?
4.南半球相同緯度的海洋與大陸相比,1月哪里氣溫高?7月哪里氣溫高?
教師總結:1月份海洋氣溫高于陸地,7月份陸地氣溫高于海洋,主要是因為陸地的吸熱和散熱都比海洋快。同學們可以下去做個實驗,把溫度計放到兩個量杯里,一個量杯里是水,一個量杯里是泥土,觀察一下哪個溫度計的溫度上升比較快。
教師:同學們,我們的搶答環節就告一段落,現在由組長公布得分情況,請大家給得分最高的小組鼓掌祝賀!
【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學習了氣溫的分布規律,首先是氣溫的定義及判讀,其次是氣溫的影響因素,分別是緯度因素、地形因素和海陸因素。那么這節課課前提到的問題,三亞的學生和我們學校的學生著裝不同,主要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緯度因素)
【評價反思】
1.從教學目標的建立來看: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首先,聚焦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用四幅圖將本節課的內容分為四大部分,針對性地對知識內容進行分解,概括全面,形式新穎。其次,對于學生學習部分采用了知識競賽的形式,并設置有獎品,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歸納能力。最后,在情感價值觀目標上:通過學習,學生空間概念有了一定認識,有了一定的積極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2.從教學重點的建立來看:課堂我積極引導學生閱讀等溫線圖和世界年均氣溫的分布圖。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調動了學習興趣,學生認知度較高。
3.從教學難點的建立來看:七年級學生對于氣溫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也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便于理解,但是對于氣溫的分布,由于學生缺乏對全球的認識,難以理解相關內容,只有想辦法增加課堂趣味性,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此節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從教學過程來看:第一步導入新課用媒體導課,讓學生思考我校學生和三亞第九小學學生的著裝差異;第二步就是將知識內容分解為四大部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并展示成果,由老師進行打分;第三步是總結提升,讓學生回憶這節課所講的知識,總結以板書形式呈現。
參考文獻:
[1]李素娟.初中地理教學學生主體參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葉彬.初中地理“主體參與式”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地理教學,2012(8):45-4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