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虎
在物理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物理,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程序、教學順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做到全面落實。我通過對初中物理教學的探討,提出了一些使中學生有效學習的措施。
一、掌握解題方法,善于靈活運用
初中物理學習,重在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老師在講解習題時,學生要認真聽講,仔細做筆記,總結解題方法,清晰解題思路,只有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些學生整天做很多習題,學習資料很多,但是成績不理想,重點就是沒有明白課本上的基本原理和解題的科學方法。
二、聯系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
物理現象和生活現象緊密相連,問題情境要聯系生活經驗,提出與學生的生活、社會熱點息息相關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有效課堂教學。教師要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聯系生活經驗,讓物理問題以直觀的生活現象表現出來,解決學生的疑慮,進而自主探究、分析與研究,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例如,(1)坐在行駛中的火車或汽車上,道路兩旁的樹木為什么往后退?(2)為什么筷子插在水里,會被“折斷”呢?……這些問題,源于學生的生活,其中又包含豐富的物理知識。真實問題不僅拉近了學生與物理的距離,也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之下,聯系生活實際,主動探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知識。案例:在“光的折射”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問學生: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沒發現放在水中的筷子被“折斷”了?抓魚時,明明看到魚卻很難抓到,這是為什么?在這生活化的問題導向之下,學生開始討論與交流,眾說紛紜:水面反光,看的不準確;杯子有問題,欺騙了我們的眼睛……面對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可以在課堂上依托問題導向,與學生共同完成“水杯中的鉛筆被折斷”的實驗,逐步化解學生的疑惑,并為后面的教學引出教學內容。
三、做好預習和復習,善于總結知識
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預習方法,布置明確具體的預習目標和任務,給學生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預習時首先把未學過的課程仔細閱讀,將不理解的部分予以標注,將有關以前學過但忘記的知識進行再次記憶。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歸納、總結,使學過的知識有層次的羅列,縱觀全局,靈活運用物理基本概念、公式和物理規律去解決物理問題。學生在學習相似物理概念、公式時,容易因記憶不牢或理解不深刻混淆,學會對相似概念的比較分析,更為熟練地理解和掌握各種概念和公式,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必死記硬背,同時減少相似概念的混淆,使學習變得更為輕松。課后要布置一定的作業,以便鞏固提高。要求學生梳理知識,能把章節的知識連貫復習,使知識系統,串聯起來,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就不愁學不好物理了。
四、聯系生活現象,靈活應用實踐
物理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進行探究,親身體驗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對物理知識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物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將現實與知識相聯系,利用已有的知識積極地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從而將自己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真正達到運用于實踐。比如,在學習“透鏡及其應用”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提供透鏡,讓學生放在太陽光底下,學生會清楚地看到透鏡下面光亮的小點,然后在小點處放置一張紙,學生發現紙慢慢地燃燒了起來,學生討論的話題自然生成,紛紛地對透鏡的性質進行討論,從而得出了透鏡的相關性質。有了這樣的知識基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活問題:大家看,這是森林火災的圖片,為什么在森林沒有遭到人為破壞的時候,也會引起火災呢?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產生了質疑,進而主動進行討論,積極在森林中尋找可以做透鏡的材料,激烈的討論時,學生想到了水滴,從而知道了水滴可以做凸透鏡,對太陽光具有聚光的作用,主動利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理解,明白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這樣的討論,激勵了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搭建,靈活地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實際聯系,在討論和合作中對知識進行了整合,不僅實現了問題的解決,還幫助學生建立了新的知識體系,確保了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初中物理教學必須緊密貼合生活實際。通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分析,教師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學生有效的學習是不可分割的,初中物理教學應通過探索鉆研,找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物理教學辦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和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教師要在立足課文知識講解的基礎上,靈活選用生活經驗和生活現象,做好預習和復習,并將其用到課堂實踐探究活動中,以此來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掌握物理知識,學以致用,逐步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王學華.構建初中物理有效性課堂的具體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2(2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