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
思想品德案例教學法就是選取一些與教材基本思想品德原理相關并能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其年齡特征和認知結構的典型事例進行探究,從而使其領會教材原理,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思想品德案例教學法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理論知識生活化,促成學生情感升華,形成良好的品德,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舉例導入新內容,依例破題——激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一步。導入是學生思維的切入點,良好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舉例導入新課是一種有效的導入方式。教師通過生動的事例導入新課,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如,在學習蘇人版九年級全冊第八課第一框《輝煌的歷史篇章》時,我以改革開放37年來黨領導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為例,并結合相關視頻加以烘托,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和人民收入快速增長的相關數據加以佐證,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增強青少年熱愛祖國、熱愛黨的情感。
二、舉例突破重難點,深入淺出——讓學生認知軟著陸
教材的重點關系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難點往往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障礙。能否突破重難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能否化重難點為易,做到深入淺出,至關重要。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例證、例解做到這一點,讓學生學習知識實現軟著陸。
如,學習蘇人版八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一框《在“責任”中長大》時,引用了徐礪寒的事例:揚大附中高一(2)班學生徐礪寒不小心剮壞停在路邊的寶馬車之后,沒有選擇逃走,而是在原處等待了近半小時后,并留下了附有聯系方式的紙條。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同時設計問題:你如何評價徐礪寒的行為?引導學生思考責任意識與道德修養之間的關系,通過事例幫助學生理解“責任意識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難點和重點。
三、舉例銜接關聯點,前后貫通——讓學生思維前后不失聯
每一節思想品德課都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都是一個前后銜接的過程。如果在教學中前后知識脫節,學生的思維必然陷入混亂,導致前后知識失聯。教師一定要在教學的關聯點舉例,使整節課甚至整個教材體系的知識能夠融會貫通。
如,學習蘇人版九年級全冊第七課第一框《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時,選取夏家遺產風波這一案例展開設計。首先用夏家遺產風波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對繼承權的求知欲。在探究繼承權這一知識時,設計問題:夏某留下的財產都是遺產嗎?引出遺產概念。其次,拉開故事帷幕一:夏某的遺產由誰來繼承?由此引出遺產繼承順序。第二幕:律師來到家中,拿出夏某生前立下的遺囑。遺囑中提到:女兒夏×、養女張×深得夏某疼愛,要把一半的遺產留給她們。設計問題:這是什么繼承方式?引出遺產繼承的方式。第三幕:夏某是中年得子,對兒子夏×過分溺愛,導致兒子不務正業。夏某臨終前立下遺囑:為促使其改邪歸正,我的遺產將不留任何分文給他。設計問題:夏某這份遺囑合法嗎?引出遺產繼承的原則。這一課時通過“一例到底”案例教學法,保持了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舉例簡化抽象點,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枯燥中見樂趣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不少知識點都很抽象。另外,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思想品德課堂需要通過案例教學化抽象為形象,以方便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達到教學目標。
五、舉例壓軸結尾點,畫龍點睛——讓學生情感體驗如余音繞梁
一節成功的政治課結尾十分重要。在結尾處巧妙舉例,將課堂知識引向社會,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內心情感,舉例讓學生深感話已盡意無窮。
例如,在學習蘇人版七年級上冊第十三課第二框《好習慣重在養成》時,我選擇了“淮安有軌電車文明拍客小宇”的故事:小宇同學利用2016年元旦假期時間試乘有軌電車,他扮成了一名文明拍客記錄了兩組鏡頭:鏡頭一:一位女士給帶小孩的大爺讓座,小朋友開心地說:謝謝阿姨……鏡頭二:大媽在電車里吃東西亂丟垃圾,被乘務員提醒后說:對不起,我平時都習慣了……整堂課圍繞該故事創設情境,設計問題,開展討論,讓學生體會到好習慣重在日常生活中的養成。在課堂的尾聲,我給學生帶來了三張有軌電車試乘券,獎勵給課堂表現突出的三位同學,并提醒三位同學在試乘有軌電車時要響應小宇同學的號召,養成文明習慣,展現當代淮安中學生的風采,再次呼應小宇的故事,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推動學生情感的升華,很好地達到了本堂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案例教學法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它通過對事例的分析總結得出教材理論知識,變注入式為啟發式。在當前新課改大潮下,學會運用案例教學法,向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宣戰”,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加快新課改的步法。
參考文獻:
[1]王宗廷.案例教學中課堂討論引導的藝術[J].教育藝術,1999(12).
[2]尤琦.案例教學的組織與方式[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1(8).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