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語萱
摘要:為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我國頒布了有關收入確認的《征求意見稿》。此次修訂強調以合同為基礎,控制權的轉移為原則判斷收入確認的時點,同時明確了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和特定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關鍵詞:收入準則;合同;控制權;履約義務
在經濟一體化的國際環境下,各國會計準則都在實現國際趨同。2014年5月,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共同發布了修訂完成的收入確認準則。2015年12月,為進一步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我國財政部草擬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修訂)(征求意見稿)》,可謂是2014年會計準則大規模修訂的延續。同時,隨著經濟市場的發展,滯后的準則制度無法真實反映市場情形。基于此,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也就迫使準則的調整與修訂。
一、新收入確認準則的主要內容
(一)準則框架
《征求意見稿》的發布是對原有的14號收入準則和15號建造合同準則的整合。這一調整使得會計對象統一化,不僅建造合同,原收入準則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和讓渡資產使用權也都不再單獨規定,以原則為導向,增強了運用準則的靈活性。
(二)確認條件
在《征求意見稿》中,準則明確提出企業應當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約義務,即客戶取得相關商品(或服務)控制權時確認收入。其中,取得相關商品(或服務)控制權,是指能夠主導該商品(或服務)的使用并從中獲得幾乎全部的經濟利益。
雖然準則中對控制權有了明確解釋,但對于控制權的把握仍應注意兩點:第一,所有權與控制權之間的界限。通常,商品進入一個主體后,其原有權利會被一分為二,即所有權和控制權,而在這種理解下,控制權一般屬于管理層而非所有者。但在收入確認時,我們所說的“控制權”更傾向于所有權的含義。若單純理解為管理下的控制權,就難以對銷售下的交換和經營租賃進行區分。第二,原有確認條件強調風險和報酬的轉移,即銷貨方履行義務轉移風險的同時,購貨方支付相應的報酬,這一過程強調了交易的雙向性。但在控制權轉移的確認條件下,只強調了銷貨方將控制權轉移給購貨方的單方行為。其實在商業信用條件下,購貨方可以選擇延后付款,但銷貨方根據合同獲得了收款的強制性權利,因此仍滿足收入確認的條件。
(三)確認基礎
此次修訂,準則中引入了“合同”這一概念,并認為合同是收入確認的基礎,市場上的各主體之間的交易都可以用合同表示,而收入確認的金額和時點取決于履行義務的程度。合同,是指雙方或多方之間設立有法律約束力的權利義務的協議。合同可能是一個時點的,也可能是一段時期的,這樣,就既滿足了對銷貨方履行義務同時獲得權力的“已實現”收入的確認,還為跨期的長期交易(如建造合同)的“已賺得”收入確認提供了指導。
履約義務,是指合同中企業向客戶轉讓可明確區分商品(或服務)的承諾。取得合同后首先要明確合同中各項單獨履約義務。對于時點性合同,應在客戶取得相關商品(或服務)控制權時點確認收入;對于時期性合同,則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在資產負債表日按履約進度確認收入。
(四)確認模型
此次修訂中雖然沒有整合性地提出收入確認的具體步驟,但是綜合準則的修訂,以及IASB對收入確認步驟的規定,“五步法”的確認模型同樣適用于該準則。具體為:識別與客戶簽訂的合同,識別合同中單獨履約義務,確定合同的交易價格,將交易價格分攤至合同中的各單獨履約義務,在履約義務滿足時確認收入。
其中,交易價格是指企業因向客戶轉讓商品(或提供服務)而預期有權收取的對價金額。交易價格能夠反映總收入金額的上限,因此在評估交易價格時,應該著重考慮如下的因素:企業是否屬于委托銷售的代理人,交易是否具有融資性質(比如融資租賃下的售后回租,就不能確認收入),合同約定的交易價格是否包含可變對價,客戶是否存在信用風險,等等。
(五)特定交易(或事項)
在這次修訂中,準則的第五章對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項)的收入確認和計量給出了明確規定,例如:附有銷售退回條款的銷售、附有質保條款的收入、代理銷售、附有客戶額外購買選擇權的銷售、授予知識產權許可、售后回購,等等。在收入確認總原則下,這些規定又進一步詳細闡述了各交易的會計處理方法,避免了實務中賬務處理的混亂。雖不及規則導向下面面俱到,但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項)在實務中都較為常見而且容易造成歧義,這樣就能夠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錯誤甚至舞弊。
二、新收入確認準則產生的影響
第一,對原有收入準則的修訂,是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又一重大體現,為我國經濟主體在國際市場進行交易活動提供極大的便利。同時,準則上的一致性增強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財務報告成本,為橫向分析比較國內和國際的現狀提供了條件。
第二,新會計準則的修訂適應了當前的經濟市場,對會計信息的記錄和處理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標準,更加真是的反映了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和盈利能力。一方面,對特殊交易(或事項)的規定使得業務處理上更加規范化和一致性;另一方面,收入的確認提出了統一的原則,對特殊交易的處理有更準確的把握。
第三,從微觀層面看,新準則下收入確認的條件和模型,加速了收入的確認,進而提高了前期的利潤水平。從宏觀層面看,企業利潤的增加,會提高稅賦,增加國家收入。尤其在當前,國務院提出了“穩增長”為首位的宏觀經濟政策,準則的修訂避免了收入確認的滯后性,為國家宏觀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三、應對新收入確認準則的策略
新準則的頒布在短時期內會提高對從業人員業務水平的要求,給實務的處理帶來了一定難度。因此,在對新準則的變動進行分析后,尚需關注以下應對策略:
(一)發布解釋公告完善準則
準則的制定應主要立足于我國市場環境,對會計實務中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采用“解釋公告”的形式進行權威性解釋和規范,待條件成熟后,逐步吸收相關的具體會計準則,或制定新的會計準則,在“準則——修訂——準則”的動態循環中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
(二)成立工作小組建立溝通
在IFRS15頒布后,IASB和FASB兩個準則委員會成立了一個聯合過渡工作組(TRG),將實物中問題反饋給IASB和FASB。同樣,我國也可以在準則頒布后成立一個臨時性工作小組,扮演 “聯絡員”角色,使得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的反映,為企業實施新準則提供重要的支持,加快準則的落實與實施。
(三)推進會計人才建設
在準則本身上應對的同時,還應該加強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能夠掌握并靈活運用新準則。不僅針對這次準則的修訂,財政部會計司在2016年《工作要點》中也提到,要推進會計人才建設,切實提高會計人才質量。可見,人才的培養在整個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中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積極調整企業經營模式
會計并非獨立于企業,企業環境對會計有重要影響。收入準則中,比如客戶信用評估、融資方式、貨幣時間價值等問題,都必須從企業整體去考慮并進行決策。這就需要企業根據準則的修訂調整企業的經營戰略、業務模式,最大程度的追求3E目標,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修訂)(征求意見稿).
[2]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
[3]胡娟,張璟霖.IASB/FASB收入準則變化及對相關行業企業的影響分析[J].會計之友,2015,3:29-31.
[4]葛家澍.收入確認的探討——兼評IASB/FASB的最新“初步意見”[J].財會學習,2010,9:13-17.
[5]岳奕宏.新收入確認準則解讀[J].經濟師,2015,3:132-133.
[6]國瑋.會計準則再修訂 專家:不宜過度抽象化[EB/OL]. http://www.canet.com.cn/news/kjdt/201602/24-514509.html,2016-02-24/2016-03-05.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