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摘要:中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育應側重于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職業需要的中、初級實用型會計技術人才。筆者站在一個一線教學工作者的角度,對目前中職院校會計教學現狀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思考,認為會計教育理念的改變,會計專業課程的合理化設置,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新嘗試,是辦好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育、實現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
關鍵詞:中職教育;會計專業;改進
中職院校教育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門人才為目的的專業技能教育。它主要強調的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不是注重學生的理論研究水平。中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育更應側重于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職業需要的中、初級實用型會計技術人才。筆者認為會計教育理念的改變,會計專業課程的合理化設置,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新嘗試,是辦好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育、實現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
一、分析我國當前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辦學現狀
(一)生源質量較差
隨著高招改革采用并軌的雙向選擇制度以來,中職教育出現生源嚴重不足的現象,中職院校教師絞盡腦汁招攬生源,其中大多數招的新生都是初中畢業甚至初中都未畢業的學生,而且中學學習成績都是比較一般,甚至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生源質量差是普遍現象。與此同時,為了維持中職院校的生源,能在激勵的生源搶占中能獲得一席之地,中職院校招生基本上實行登記入學,這就導致生源質量明顯下降。
(二)教學觀念與方法沒有創新
中職教育突顯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而當前中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中,理論教學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在專業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授的方式方法上都表現得尤為突出。盡管中職院校會計教師已經意識到這一缺陷和不足,但對會計實踐教學片面性的理解卻依然存在。
(三)師資力量和水平有限
雖然國家提倡職業院校任教的教師必須達到“雙師型”標準,但現實情況卻是:大多數會計專業課教師來源于沒有財經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對相關專業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僅限于書本。在教學過程中,容易照本宣科,形成空洞的理論教學模式。以這樣的師資力量去完成理論和實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四)情境教學與社會脫鉤
會計專業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及其提供會計信息的重要性,許多企事業單位處于自身經營利益的考慮,大多不接受學生見習,更不愿意讓外來人員知道其真實的會計資料信息和財務狀況。這就導致會計實踐教學包括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基本上都只能以校內模擬實訓為主。目前,大多數中職院校都配備了會計專業實訓室,以供學生實驗、實習需要。但是,由于我國會計實訓模擬軟件開發相對于國外比較落后,就實訓室的配置情況來看,遠未達到仿真要求,無法真正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更有甚者,幾乎完全是手工實驗操作,其實訓能力、效果不言而喻。
(五)畢業生現狀
從中職院校會計類畢業生歷年的就業情況看,他們的畢業去向主要是中小型企業,其中多是民營企業,會計業務量相對國有企業、上市公司較少,業務處理也比較單一。學生就業的崗位主要以突出動手能力為主的出納、輔助會計、材料會計、項目核算會計等。
二、中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的改進方法構想
面對當前中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與師資現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和改善: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倡學生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能夠學好會計專業課程,首先要讓學生對會計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面對那些沒有什么生活和社會經驗的初中畢業生,突然一下子接受這么多的會計專業理論知識,肯定會感到生硬晦澀難懂。甚至一些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們,根本就不知道會計是什么。因此,他們的學習往往是被動的,出現厭學的情緒是很正常的。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就顯得格外重要。比如:在講“會計”的概念時,我們可以嘗試先不講解書上的標準定義,而是讓學生知道在《孟子》中的這句話——“零星之算為計,總合之算為會”,這兩種不同的算法。隨后,逐步引入會計的準確定義,真正做到深入淺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的索取知識。
(二)以市場為導向,課程設置力求合理化
現行會計專業教材是根據會計制度及行業共性編寫而成的,這類教材具有普通適應性而缺少用人單位所具有的特殊性。中職院校的教師由于受自身知識結構的限制,往往在課堂教學中簡單的照本宣科,造成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會計實務處理能力不甚滿意,就業競爭力下降。為此,建議應在編制教學計劃的時候,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針對現代企業,特別是中職院校學生就業較多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對會計崗位的實際需求,開設一些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課程。例如,可以將《財務會計》這門課程拆分進行分模塊教學。分別設置《出納崗位實務》、《財產物資會計崗位實務》、《職工薪酬會計崗位實務》、《往來核算會計崗位實務》、《成本核算會計崗位實務》、《收入、費用、利潤會計崗位實務》和《財務報表會計崗位實務》等課程。這樣不僅增強了課程的靈活性和實踐性,還同時提高了學生適應不同會計崗位需求的能力。
(三)優化教學環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
中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提供能從事基礎會計工作的操作型、實用型人才。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要求是以計算機為核心,將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領域中的方法。怎樣讓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是擺在會計專業課教師面前的一個棘手的問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在學校內部建立會計專業實訓室,并積極地與軟件公司聯合,開發出適合中職院校教學的實習軟件。用會計教學軟件將記賬、算賬、報賬的過程演示出來,并結合教師的講授,使學生全面掌握會計核算程序。
(四)教學觀念需要改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
作為會計專業課教師,要始終把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當中,學以致用的思想始終縈繞在教師的腦海。介于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多從事出納、材料會計、輔助會計等工作崗位,可專門開置相關的崗位實訓操作培訓課程,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各崗位的工作要領,便于以后能迅速適應并滿足各崗位工作的需要。還可以將企事業單位的財務專家請進課堂,為學生們講授生動形象的財務案例,以增長學生們的見識,可以更好地聯系所學理論知識,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職業教育需要既精通理論知識,又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為此,應加強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邀請企業里經驗豐富的財務專家來校任教,兼職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教學(2)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為專業課教師提供外出培訓或進修的平臺,積極與企事業單位聯系,與會計事務所、社會審計機構、稅務事務所聯系根據需要脫產或利用假期選送會計教師下派到會計事務所、社會審計機構、稅務事務所、企業進行專業培訓或頂崗鍛煉,鼓勵教師到第一線去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3)作為專業課教師,要及時學習新的會計準則,包括企業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上市公司的會計實施細則、特殊行業會計準則等等,掌握前沿政策,做到所教授內容與時俱進。(4)鼓勵教師將微課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支持專業課教師考取會計信息化應用師職業資格證書。
參考文獻:
[1]王會.淺談改進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思考[J].科學咨詢,2012(12).
[2]樂敏.高職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財會通訊,2010,5期(上).
[3]趙筠.關于高職院校《基礎會計》精品課程建設研究[J].會計之友,2008,11(下).
[4]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會計基礎[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6.
[5]黃興權.淺談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定位[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2).
[6]胡小杰.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思路探討[J].中國科技博覽,2012(29):173-173.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