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慶
所謂綠色產業園區,是指區域政府、企業借助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之勢,以促進區域整體綠色發展為目的,轉移地將發展受限且具有發展潛力的不同產業有計劃、有步驟地轉移到能承接的特殊區位,與那里新建或即將建設的園區產業有序對接,先形成同構性臨時性產業積聚體,再通過園區產業機構重組、提升生產工藝和優化產業結構等,形成新的產業轉移升級集群,不斷向中高端邁進。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領頭雁——蘇州工業園區,打造中國開發區升級版、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的實踐證明,綠色產業園區是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是形成產業集群、推進產業升級的重要平臺。
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積極主動通過產業轉移拓展空間布局
產業轉移是國家發展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憑企業自身發揮主體作用難以完成,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在財稅、金融、土地等方面政策扶持作用。
行政區域劃分,是產業轉移的最大障礙。為了打破條塊分割、行政壁壘,必須由國家牽頭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總體布局,制定區域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路線圖、時間表、責任單位。區域政府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國家有關區域協同發展(如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產業轉移政策(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為指導,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環境優先、結構優化、自愿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以明確各自功能定位為前提,以產業轉移升級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深化區域融合發展,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產業集中布局,逐步構建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結構優化的現代產業體系。要聯合制定區域規劃和轉移有關政策,完善公共服務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引導轉移產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產業園區規范化、集約化、特色化、集團化,增強重點地區產業集聚能力。要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嚴格產業準入、突出節能環保,制定產業轉移目錄和相關扶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各地區各部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分別建立區域協作領導機構,制定差別化區域產業政策,充分發揮好各自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并結合“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支持企業有選擇、有目的地進行項目產業轉移。
二、政府助力企業發力共同推進產業園區對接協作,延伸區域產業發展鏈條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產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為區域產業轉移對接指明了方向,為延伸產業鏈條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建立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是產業轉移生命線的新鮮血液,機制是園區產業升級,解決要素市場滯后問題的制度保障。沒有健全的保障機制,產業轉移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勢必功倍事半。承接產業轉移的當地政府,要以區域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為依據,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以承接產業轉移園區、產業聚集區為支撐,建立產業轉移有激勵、落地協作有優惠、產業對接有扶持的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倒逼機制,為重大產業轉移項目落地生根提供保障。
二是企業自主對接園區融合。產業轉移,除了需要政府搭臺之外,必須由企業自主對接才能唱大戲。企業要結合區域不同區域資源稟賦特點,在實踐中總結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生產鏈對接、技術無縫對接、員工技能對接等方面的鮮活經驗,努力通過產業對接提高自身競爭力,帶動區域經濟的騰飛。
三、園區產業集群進行機構兼并優化重組,通過加強“硬環境”和“軟環境”建設確保產業轉移落地生根
產業轉移至園區后,如同栽樹一樣,必須挖好坑、填好土、澆滿水,才能落地發新芽、長新根。基于此,區域內承接地政府要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加大投資力度,嚴格行業監管、產業準入,改善基礎設施,強化財稅、金融等服務,營造出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硬環境”和“軟環境”。
一是搭建產業轉移承接硬件平臺,推進產業升級。產業轉移是途徑,升級才是目的。平臺是產業轉移升級的助推器。產業轉移歸根結底是以企業為主導的,但是政府不能袖手旁觀,必須加強引導,推進平臺建設,打造一體化區域交通網,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環境,清除阻礙產業轉移的藩籬,解決企業產業轉移面臨的困境。要逐步完善與企業產業轉移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搭建技術創新、產業聯盟、企業與高校產學研等服務平臺,規范發展技術評估、檢測認證、產權交易、成果轉化等中介機構。要嚴把產業轉移入口關,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將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依據,鼓勵園區企業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生產工藝和設備,對現有技術進行升級換代,提高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創新商業模式,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扶持產業鏈前端設計企業和發展條件好的產業園區拓展綜合服務功能,支持園區企業積極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推進電子商務與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擴大工業智能化應用,重點培育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云計算等新興產業。
二是加強園區軟環境規劃建設,確保產生集群效應。園區企業集群,要確實加強黨委班子建設,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健全體制機制、優化產業結構、規范產業管理、培養創新人才,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合理確定產業定位、發展目標、用人導向,形成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特色明顯、精英集聚的產業園區體系。要改善園區工作環境,加強通信、供水、供氣、供電、員工住房、職工食堂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拴心留人的創新氛圍。要發揮園區已有重點產業、骨干企業所占據的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挑起產業升級的大梁,吸引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升級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提升產業配套能力,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在改造和發展紡織、服裝、玩具、家電等勞動密集型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其吸納就業的作用。對于能源礦產開發和加工業,重點在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淘汰高污染高消耗高水耗產業。對于裝備制造業,重點在技術改造、智能制造上下功夫,構建高精尖結構。對于環保產業,重點在節能、節水、節材、環保先進技術下功夫,降低單位產出的能源資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