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明明
【摘要】《透明的紅蘿卜》里莫言運用一黑一紅的色彩對比呈現出具有沖擊力的視覺世界,真實色彩和象征色彩的交匯運用使得小說充滿冷暖色調。紅色激發作者創作激情,黑色象征作者復雜情感。重視通感的感官化描寫,不僅觸摸了黑孩的心理跳動,也創造了一個復雜多端,色彩斑斕的感覺世界。
【關鍵詞】色彩描寫;紅色;透明;感官化
莫言在他的小說中善于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通過大膽的想象,陌生化的處理,天馬行空般的敘述,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渲染奇幻的色彩。而他1985年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卜》就對這種創作方法進行了很好的詮釋。通過色彩的描寫和感官的運用,展現出別樣的世界。
一、濃墨重彩的色彩感代入
莫言在他的小說里常常表現出偏重于色彩的描寫,色彩感的代入不僅使小說帶有濃墨重彩的感覺,而且也會讓讀者在不經意間進入一個充滿象征意象感和神秘感的境界。正如《透明的紅蘿卜》里描寫的情景:小石匠和小鐵匠打架時,“一白一黑兩個身體又扭在一起”。黑孩看鐵匠爐里的火苗,“一綹藍色火苗和一綹黃色火苗在煤炭上跳躍著”。寫那只充滿靈性的紅蘿卜,“泛著青藍幽幽光的鐵砧上,有一個金色的紅蘿卜”,“透明的,金色的外殼里孕育著活潑的銀色液體”。這種濃厚的色彩交匯描寫,既給人以神秘詭異的感覺又烘托出異樣的氛圍。
紅色的莊嚴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最易表達作家對人生、對世界的嚴峻復雜的思考,紅色仿佛賦予莫言的才情一個集中的宣泄口,當他在紅色色彩的刺激下,馳騁著想象力,從而激發創作靈感。莫言小說的色彩在大量紅色之上又加進了與之相近的黃色、紫色、金色等亮色,有時還使用強烈的對比色,以形成一種寓意。莫言對于色彩的敏感是與他對生活獨特的感受相聯系的,那閃閃的紅色或者暫時的熱鬧,大多被涂抹在灰白的生命里,涂抹在貧困、愚昧土地的大背景上。而《透明的紅蘿卜》中的黑孩就是那個灰色的背景,一黑一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給人以視覺的震撼和靈魂的沖擊。童話世界越美麗,現實的苦難就越深重,黑孩眼中的紅蘿卜之所以那么透明那么紅,正是因為黑孩身處的現實世界太渾濁丑陋的緣故。
《透明的紅蘿卜中》除了具有真正辨別力的色彩描寫之外,還有象征性的色彩描寫。黃麻地、小河、橋洞,“赤裸的身體變得像優質煤塊一樣烏黑發亮”的黑孩,“穿火紅色的運動衫”的小石匠,“蒙著一條紫紅色方頭巾”的菊子……這些都是真實的色彩描繪,是多彩的、神奇的、充滿幻想的暖色調。而隊長、劉副主任、后娘、“手指骨節粗大”的小石匠、狂躁的小鐵匠、“如棗者臉如漆者眼如屎克螂者臂上疤痕”的老鐵匠、受虐的黑孩……這一切都是遲鈍的、冷漠的、怪異的冷色調。色彩描寫的真實運用和虛擬運用都使小說色彩濃厚而又沉悶。
《透明的紅蘿卜》充滿了一種透明夢幻的色彩,“紅蘿卜”是黑孩希望和夢想的象征,承載了他尋找精神家園、渴望關愛直至希望破滅的心理流動過程,是象征了愛、希望和溫暖,象征了理想的精神家園,甚至象征黑孩自己。他外表看上去和紅蘿卜一樣執拗而且固執,但內心卻是透明的,是單純無暇的,他用透明的心感知這個復雜的世界。
二、感官化的夢幻世界
《透明的紅蘿卜》的開場即給人一種沉悶黑暗的感覺:“秋天的一個早晨,潮氣很重,雜草上,瓦片上都凝結著一層透明的露水。槐樹上已經有了淺黃色的葉片,掛在槐樹上的紅銹斑斑的鐵鐘也被露水打得濕漉漉的。”秋天陰冷潮濕的肅殺氣氛襯托出人物荒蕪壓抑的情緒,奠定了小說凄情悲涼的基調。主人公黑孩,“墻角上站著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著腳,光著脊梁,穿一條又肥又長的白底帶綠條條的大褲頭子,褲頭上染著一塊塊的污漬,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結的鼻血。褲頭的下沿齊著膝蓋,孩子的小腿上布滿了閃亮的小疤點。”黑孩的樣態描寫使人充滿同情,很明顯他就是社會的一個“棄兒”,得不到照顧和溫暖,這也為后來豐富的感官化描寫做了鋪墊。
在小說中,黑孩幾乎沒有說過一句話,以致有人懷疑他是啞巴。在這個無愛的環境里,他選擇了沉默,沉默壓抑了他與周圍世界的交往,卻豐富了他孤獨的內心體驗。他能夠與自己對話,能夠感知動物的言語,“他聽到黃麻地里響著鳥叫般的音樂和音樂般的秋蟲鳴唱”,“他看到了河上有發亮的氣體起伏上升,聲音就藏在氣體里”。黑孩甚至看到了一幅透明的紅蘿卜的圖景:“光滑的鐵砧子,泛著青幽幽藍幽幽的光。泛著青藍幽幽光的鐵砧子上,有一個金色的紅蘿卜。紅蘿卜的形狀和大小都像一個大陽梨,還拖著一條長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須須像金色的羊毛。紅蘿卜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里苞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黑孩是用心靈來聆聽和觸摸這個世界,莫言以其奇特的感覺描寫黑孩的內心世界,寫黑孩敏銳的聽覺、嗅覺、觸覺,黑孩甚至可以看到聲音、聽到顏色,這種具有通感意味的感官化描寫,形成了一個奇異的“夢幻世界”,并且與現實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對于十歲左右的黑孩來說,懵懂的心智尚未成熟,世界上的事物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他的感知和幻想是那樣的豐富,使得熟悉不過的事物重新又陌生起來。黑孩這個小精靈能將身體的所有器官都調動起來,聽覺、觸覺、味覺、視覺和嗅覺達到了互通。《透明的紅蘿卜》表現了富于感性化的風格,象征,變形,通感,莫言采用一種不受控制的,重視感覺的敘述態度。在描述中,心理的跳躍、流動、聯想,通過感官化的描寫,創造一個復雜的、色彩斑斕的感覺世界。
三、對家鄉的愛恨糾纏
熟悉莫言經歷的讀者會把作品與他的個人生活以及那個極端的年代聯系起來。《透明的紅蘿卜》中的故事作者也經歷過,莫言12歲時參加修建水利工程,曾因偷吃一根紅蘿卜而被幾百人批斗。他受罰跪在毛主席像前請罪,回家后立即挨了一頓毒打。在那個極端的年代里,作者被饑餓,孤獨,恐懼折磨,黑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的真實寫照,對家鄉愛與恨的交織、纏繞和難以解脫,形成了矛盾、迷惘、困惑、苦惱和不解的心境。這些不僅是矛盾的,痛苦的,而又是空靈美麗的,就像透明的紅蘿卜,作品的出發點也是人生的出發點。
在小說的結尾:黑孩鉆進了黃麻地,像一條魚兒游進了大海。無姓無名,無家可歸的黑孩無處訴說他的痛苦和冤屈,只有寬厚仁慈的大地母親愿意接納這人世間的“棄兒”。赤條條一絲不掛的黑孩退卻了任何的色彩,以最本真的狀態,最真實的自我“鉆進了黃麻地”。經歷了人世的坎坷,無愛的冷漠,他無處申發,選擇沉默,就連最關心他的菊子姑娘也在小石匠和小鐵匠的打斗中被飛來的石塊刺傷了眼睛。黑孩回歸了自然,他用自己的方式敘述過這個世界,他用奇異的色彩打量過這個世界,他用靈活的感官觸摸過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吳德利. 多棱世界的折射與融合——讀《透明的紅蘿卜》[J]. 語文建設, 2012,12.
[2] 程光煒. 顛倒的鄉村——再讀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J]. 當代文壇, 2011,5.
[3] 楊劍龍, 朱葉熔. 意象建構中的濃墨重彩——重讀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J]. 理論與創作,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