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者倡導的善待后進生的觀念受到多方關注,引發了對轉化后進生的思考。本文討論了人們對后進生的認識及轉化誤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概念“后勁生”。針對后進生轉化中存在的問題,歸納出讓后進生走向后勁生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后進生;后勁生;學習能力;發展潛力
一、后進生的定義及其特點
1、后進生的定義
李鎮西老師在《如何善待“后進生”》一文中指出,“后進生”有時候更直接地被叫做“差生”。但有人說“差生”帶有歧視性,好像一說“差生”就把學生貼了標簽、定了性,便改稱“后進生”。
2、后進生的特點
(1)后進生存在的普遍性
教育的使命就是直面人的不完美這一事實,教育的根本原則就是改變不完美。后進生在每個班級中都普遍存在,教師無法回避這一問題。
(2)后進生落后的相對性
我們可以給后進生下一個一般性的定義,卻無法給后進生下一個明確性的定義,因為后進生的落后具有相對性。例如,一個班級所有同學的數學成績都在90分以上,其中95分以上占了80%,那么我們能不能將剩下20%的同學定義為后進生呢?一般來說,不能。因為90分已經算是優秀了。所以說,后進生只是某個界限內的、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3)后進生發展的可塑性
后進生是發展中的人,他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潛能。后進生是成長中的人,他的成長具有可塑性。例如,湖南衛視的一檔教育類節目——《變形計》,它表明環境的改變會促使后進生發展變化。
二、后進生的轉化成效和誤區
1、后進生的轉化成效
轉化后進生問題是教育工作中的老話題,又是教育工作中的新常態。不可否認,素質教育的提出以及經過教育者的努力,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們也需意識到其轉化過程中存在的誤區。
2、后進生的轉化誤區
(1)讓所有后進生都轉化成優等生
艾·弗洛姆說:愛就是實事求是的看待一個人,認識到其獨特的個性。尊重意味著他人的成長和發展。我希望被愛的人應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目的成長、發展,而不是來迎合我。所以,教師應遵循后進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因材施教,發展其個性,挖掘其潛能。
(2)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
后進生是教師的隱痛。教師為了治愈這種隱痛,常常自我“治療”。他們把自己當做主治醫生,一味的灌輸“藥劑”,卻常常忽視后進生的感受。后進生是具有獨立個性和思想力的人。所以,教師應積極引導,充分發揮后進生的主觀能動性。
(3)追求立竿見影的轉化速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需要等待,等待也是一種教育。對于后進生這種特殊類型的學生,我們尤其需要等待。量變到一定程度自然會發生質變。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
三、讓后進生走向后勁生
1、后勁生的定義
(1)從時間角度來說,后勁生是指在學習方面暫時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學生,通過引導,他們在未來能實現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學生群體。
(2)從空間角度來說,后勁生是指在學習方面表現不佳,但在品德、人格、人際交往、社會貢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有良好表現的學生群體。
2、讓后進生走向后勁生
(1)讓學習的后進生成為學習的后勁生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能包辦代替,而應在充分認識后進生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其學習興趣,向其傳授學習方法并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引導其獨立思考,主動探索,標新立異,積極提出新問題,培養其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此外,教師需挖掘后進生的發展潛能,培養后進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讓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能全面的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
(2)讓人格的后進生成為人格的后勁生
人格又稱為個性。現代教育教學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心靈碰撞的過程。首先,教師要引導后進生充分認識人格的概念。其次,教師應尊重、理解、信任后進生。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為強烈。”懲罰是教育,理解和寬容也是教育,但后者比前者更能讓人心靈震撼。理解是一種人性化的科學的教育,它尊重個性,理解差異,也原諒失敗。最后,教師應引導后進生將尊重、理解、信任的良好品質運用到實踐中去,讓他們從實踐中體會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愉悅。
(3)讓品德的后進生成為品德的后勁生
品德即道德品質,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范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品德后進生的轉化可以從認識、體驗、生成三方面進行。首先,教師要嚴于律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讓品德后進生感性地認識品德,并讓他們明白“為什么這么做”的道理,從思想上加以認同。其次,設置故事情景,激發道德情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師平時的督促就顯得十分重要。最后,引導后進生將良好品德付諸于實踐。讓后進生在品德實踐中表現為“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讓他們的品德行為從他律到自律、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從而培養品德后進生的責任感和道德感。
四、小結
轉化后進生的關鍵是發掘其發展的潛力和培養其學習的能力,讓其在未來可以超越他在學校的學習或其它某一階段的學習,具備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能力,即“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伯特蘭·羅素說,我們不應當把學生當作手段,而應當把學生的發展本身當作目的;學生不應該成為適應外在目的而被訓練的對象,而是在學校和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一定階段上自我實現的人。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漫長且復雜的過程,對于后進生在轉化過程中出現反復的情況,教師要有心理準備,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后進生,用耐心、信心和恒心對待后進生,讓他們有條不紊地轉化成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后勁生。每一個后進生都是一個奇跡,只有相信每個后進生都是奇跡,教育才會充分尊重并欣賞每一個個體的獨特之處,才會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的奇跡。
【參考文獻】
[1] 李鎮西. 如何善待后進生[J]. 班主任之友(小學版), 2014(21).
[2] 艾·弗洛姆. 愛的藝術[M]. 北京: 西苑出版社, 2003.
[3] 劉守旗. 班主任教育藝術[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
[4] 伯特蘭·羅素. 教育與美好生活[M].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作者簡介】
楊丹(1990—),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