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利
【摘要】水土流失在我國已逐步衍化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它的存在正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以灤平縣為例,加快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實施“四大戰略”,對該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水土流失;河北灤平;生態環境
一、狀況與成因
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綜合作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該縣由于特殊的丘陵地貌和社會經濟條件,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分布范圍廣、面積大。根據河北省水土保持監測公報,該縣水土流失面積312.8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29.78%,占坡度3度以上丘陵山地面積571.19平方公里的54.7%。水土流失在全縣20個鄉鎮分布,除少數鄉鎮外,基本上均有較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存在,其中流失面積最大的是鐵資源開發的小營鄉、紅旗鎮。二是侵蝕形式以水力侵蝕為主,伴有滑坡,崩塌、輕度泥石流等重力侵蝕。該縣中部、西部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土層較薄,集中了我縣大部分耕地、疏林地和荒草地。因此,該地區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但由于西部地區坡度較大,存在一定數量的重力侵蝕,如滑坡,崩塌等。東部主要山地丘陵為主,地勢相對平坦,經濟相對發達,水土流失主要是經濟開發和基本建設活動造成。三是人為造成水土流失嚴重。隨著近幾年經濟發展,大規模開發建設活動,如鐵礦資源開發、工業園區建設、舊城改造、房地產開發、公路建設等,產生大量棄渣棄土,有關單位和個人無視水保法律法規,隨意棄置堆放,不加任何防護措施,造成地面植被損壞。棄渣棄土長時間受到風蝕、雨蝕,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影響河道行洪,破壞生活環境。根據遙感普查結果比較分析,近幾年,該縣中度侵蝕以上水土流失大幅度增加,特別是鐵礦資源開發鄉鎮、村,城鎮近郊區域流失強度大,這說明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在增加。
由于水土流失的長期存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多方面的危害,主要表現在耕地減少,土壤肥力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土層進一步變薄,質地變粗,對農作物生產造成影響。該縣157.43平方公里的坡地耕地普遍存在肥力下降問題;泥沙淤積,加劇洪澇災害。由于水土流失,大量泥沙下泄,淤積水庫、河道,導致水庫使用壽命減短,河床抬高,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加劇了下游洪澇災害的發生。灤河水系、潮河水系,伊遜河水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積。三是山體滑坡、塌方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大量開采石料、建設公路、開挖坡腳、切削邊坡,破壞了山體地表植被,加速了水土流失的發展,造成山體失衡,加上山坡人為大量堆積廢棄物,加重負荷,導致滑坡時有發生,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四是生態環境惡化。植被受到破壞,水源涵養能力減弱,使土層變薄,出現了“石化、沙化”現象,惡化了生態環境,使土地開發利用價值降低,給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增加難度。
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人為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近幾年通過《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宣傳,廣大群眾水保意識有所提高,但仍有一些單位和個人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以致在開發建設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不主動編報水土保持方案,隨意亂搞亂倒,亂堆亂棄,使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大幅度增加。二是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據《灤平縣水土保持總體規劃》,2000-2010年階段性水土流失治理共投入資金應為12256.85萬元,但現實情況該縣投入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規劃要求,而群眾投入能力有限,直接影響水保工作質量和效益的發揮,特別是一些貧困鄉鎮,當地群眾收入有限,需政府財政投入支持。三是水土保持科學技術滯后。目前,水土保持科學技術跟不上水土流失防治的實際需要,并且缺乏技術推廣體系,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還未真正建立,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缺乏科學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
二、建議與對策
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夯實、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基礎,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其希望在山在水,優勢在山在水。縣級水保工作任務重大,防治水土流失應當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原則,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構筑水土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的管理體系,牢固樹立“水土保持、生態立縣”的理念,有效實施“四大戰略”。
1、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實施生態農業戰略
一是以流域為單元對水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開發利用水土資源。通過“以水定地、以水定產業結構”和水權水價改革,保證和逐步擴大生態用水比例。二是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農牧業,解決農民的生計問題,為生態脆弱的地區實施關井、壓地、退耕、生態移民、禁牧、育林育草和封禁保護創造條件,從而加快生態修復和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三是保護水源,建設生態屏障。應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積極組織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建設。四是綜合治理縣內各交通路道沿線的“禿頭山”等山地資源,推進農業再生產與生態再生產相互協調發展,提高森林覆蓋率、水土保持率,從而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保障。
2、以科技環保為抓手,實施生態工業戰略
工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避免走“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因地制宜地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把綜合治理與新型工業化建設結合起來。一是結合資源特點,以特色產業和山林資源為依托,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生態食品加工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推進生態農副產品系列化開發。二是堅持“四個不引”,即:國家明令禁止的項目不引;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不引;設備淘汰、工藝落后的項目不引;影響公共安全、損害群眾利益的項目不引。三是大力引進實力型、節能型、環保型高新技術,改造嫁接傳統工業,使企業實現降耗、降污的目標,達到環保標準。四是整合礦產資源開發,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加快實現綠色工礦經濟發展目標。
3、以做精做靚為重點,實施生態城市戰略
農村縣城綠色是底蘊。縣級應按照建設生態城市的要求加大城市建設、管理力度,將縣城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的園林城市,以此提升縣城環境和市民生活質量。一是高質量完成城市規劃。縣城總體規劃要樹立規劃可以出生產力的觀念,以規劃優化配置城市綜合資源,尤其要進一步做好水土保持、城鎮綠地系統規劃修編,完善城市“綠線”制度。通過規劃,把更多的城市空間留給市民,把最好的視覺資源留給群眾,把最適宜休閑旅游的區域留給游客,真正營造“宜居、宜賞、宜樂”的城市環境。二是完善公用設施。要按照“以人為本”的思路,擴大公共綠地的面積,同時做好供水、供電、通訊管網的改造、鋪設;加快垃圾中轉站、垃圾填埋廠的改建、擴建;對縣城內小街、小巷進行特色改造;合理增建縣城公廁和縣城污水處理廠。三是加大環境整治力度。以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文明城市、衛生城市、雙擁城市為契機,下功夫整治城市臟、亂、差,抓好城市容貌整治,從根本上解決占道經營等問題,切實保障城市道路干凈、暢通,市政設施完好無損;加大對城市廣告的管理力度,對主要街道、主要建筑的戶外廣告要精心設計;以背街小巷、居民小區、城鄉結合部為重點,抓好道路養護和排水管網維護,消滅道路坑洼不平和污水亂流,垃圾雜物亂堆亂放的現象,確保城市衛生、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