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燕
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是圍繞語言教學來開展的,其作為中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方式,對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將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為期望,對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有效性進行了探究和思考。
關鍵詞: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探討研究
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有效性,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產生問題的一種抽象表達。教師語言信息的規范程度和語言習慣,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學好語文。本文將闡述教師教學語言在語文課堂中所反映的一些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探討具體的解決策略。
一、教學語言在語文課堂中反映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用語的不規范性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往往會出現教學用語不規范的情況。教師如果自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枯燥無味,出現不愿學習的情況。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語言還可能出現不嚴謹的用法,例如“大約在30%左右”,或是在介詞,量詞上的應用出現偏差,這類教學語言無法對規范學生正確用語起到好的推進作用,教師沒有注意,或是覺得無所謂,學生也無法構建一個規范的用語系統,不利于學生嚴謹用語習慣的培養。
(二)教師教學用語藝術美的缺乏性
初中語文教學課文包含散文、議論文、詩歌和小說等文體形式。對不同文體進行帶讀教學時,應該通過藝術的用語方法展示他們的不同。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意其中的差異,帶讀課文時沒有配合相應的語速、語氣和情感。導致教學用語缺乏藝術美,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的代入感。學生在面對干癟空洞的文字時,并不會主動進行聯想和思考,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這讓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三)教師教學用語其溝通性和啟發性不夠
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比較注重“講”的過程,即過于注重知識的傳遞,沒有顧忌到學生的理解和吸收情況。而即使在課堂上進行考查時,也只是采用“問”的方式,這種“一講”“一問”“一答”的單調教學方式會進一步加深學生覺得語文課堂學習枯燥乏味的感覺。而因此初中語文課堂也經常出現“一言堂”的情況,即教師一人在講臺上從頭至尾教學,學生沒有話語權。這對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思考,提出問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缺乏溝通的教學方式只會讓課堂氛圍呈現出一片死氣,而沒有啟發式的語言交流是讓學生無法主動思考,積極學習。
二、有效組織初中課堂語文教學語言的策略
(一)規范教學用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對其用語的規范性進行監督,對發現教師用語不規范情況的學生進行獎勵或者鼓勵。這種做法首先有助于發揮教師的帶頭作用,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減少不規范用語的發生;其次,能夠有效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精神;并且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用語習慣和用語思維,較大幅度地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二)教師對教學用語的生動形象性應該加強
教師在帶讀教學課文時,應該加強對用語習慣的管理。例如,性格較為急躁的老師在讀散文時,應該帶入優美的語氣和抒情的語調,適當減緩語速,給學生帶入感和聯想的空間;而性格溫和的老師在讀議論文時,也要適當提高語速,突出議論文應該有的語言氣勢,保證用詞的精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加直觀地從教師的教學用語中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味,進行主動地思考比較,揣摩情緒上的差異,從而達到更加深入地了解課文的效果。
(三)適當溝通和啟發學生
摒棄語文教學一講一問的老舊模式,對學生的思考過程給予啟發是語言教學應該做到的改良。例如,在詢問學生想法時,“我想聽聽你的看法”和“你的答案是什么”就有較大差別,前者側重于對學生思考過程的重視,表示教師愿意在當前學生的思路下予以啟發,幫助學生獲得思考結果,而后者只是單純地側重于結果,并不能帶動學生進行思考。而在溝通方面,例如在進行《最后的常春藤葉》教學時,可以詢問靠近窗子的同學看著樹葉一片一片凋零是什么感覺。只有進行了思想的溝通交互后,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被激發,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被培養出來,這在語文課堂上與教師教學語言的應用上是有很大關系的。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對自己的教學語言進行仔細推敲,確保教學用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用巧妙的教學語言加強學生的代入感,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和主觀學習動力,而且能活躍教學的氣氛,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語文學習積極性,最終才能達到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探析[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下旬,2014(12):32.
[2]王靜.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的研究[J].語文天地,2015(5):33-34.
[3]許媛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研究[J].新校園:上旬,2015(3):11.
[4]逯維維.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5(18):100.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