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需要以教師主導作用為條件;而教師的主導作用需要以學生主體為歸宿。作為數學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科特點,尋找出符合數學學科特點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尋求發展。
關鍵詞:主體地位;主導作用;素質教育
在20世紀,我們還主要是從哲學角度分析數學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即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對于數學學習的認識缺乏實踐支撐,因而很難廣泛地應用,更無法適應素質教育和能力考查的高要求。本文對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遵循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做以下探索。
一、學生主體地位的含義
簡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學生應是一切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方法應為學生的學習而服務,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中去,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關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性格能夠得到發展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生本身存在內部矛盾,任何高明的教師都無法替代學生學習。因此,教師對于學生學習只是起間接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外在而言,指學生處于教學活動中心,以內在角度分析,是指學生處于自主學習的心理狀態。
二、學生如何保障自己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執行者,是保障其主體地位的根本決定者,一個善于學習的學生,應將自身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之上,進行主動的學習。那么,學生如何改變被動狀況,讓自己處于主體地位呢?
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所處的位置。學生應充分認識到,教材只是提供知識的載體,教師只是學生步入知識大門的引導者,學生只有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才能理解知識的內涵、揭示事物的本質,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具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能夠擁有不竭的學習動力,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學生要善于自我激勵,尋找學習動機,使自己主動學習。
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保障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想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完善課堂教學結構,摒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營造一個自由、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充分討論問題、解答問題的機會,使學生都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其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教師要積極、有效地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創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使他們在老師的幫助下一步步成長,學生是學習的承擔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勤思考、善思維,進行深入探究。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教師應提倡、鼓勵、引導。培養質疑能力要堅持正面引導,通過表揚對學生進行鼓勵,無論他們提出何種問題,都要肯定他們的積極態度,教師要把學生的質疑問題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好習慣。
三、具體采取的措施要適當
整個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做到“四個好”:計算得好、理解得好、表達得好、運用得好。就某堂課來講,教學目標要相對單一、集中,避免貪多嚼不爛。
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要聽取老師的講解,更重要的是在教室的引導之下讓學生能夠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在實踐中學到知識,只有這樣,學生學到的知識才能扎實、穩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要講在點子上,側重于重點、難點。教學語言應簡潔、精煉,盡量節約課堂時間。以練為本,以問促練,讓學生通過相關問題的練習,深入思考,來獲得知識的開闊和思維的拓展。板書是一種很重要的輔助教學手段,是教師為配合教學在黑板上寫出的文字或畫的圖表。板書應簡單明了,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盡量避免隨意板書,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學生課內預習、復習及思考問題,教師必須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水平,給他們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認知的過程,絕不能因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完成了題目便匆忙進行下一環節的課程,造成很多學生跟不上課程進度。實踐在教學中十分重要。實踐教學的根本任務是通過學生的實踐,讓學生充分調動思維,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識、發現規律、培養能力,而完成這一任務的重要途徑就是動手操作。
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需要以教師主導作用為條件;而教師的主導作用需要以學生主體為歸宿。作為數學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科特點,尋找出符合數學學科特點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尋求發展。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能力培養、思維發展的前提,想要真正實現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和探討。
參考文獻:
姜萬東,史春梅.學生主體地位淺談[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
作者簡介:曹繼英,女,1969年7月5日出生,學歷:大專,籍貫:湖北,職稱:小教高級,研究方向:數學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以教師主導作用為條件的主體地位,老師的主導作用是以學生為歸宿的主導作用。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