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昶
摘 要:針對當前英語寫作所存在的問題,以《英語》(譯林版)8B第八單元的一堂寫作課為例,通過支架教學理論,為學生搭建框架素材、協作及評價支架,引導學生完成寫作任務,提高寫作教學的有效性和效率。
關鍵詞:支架理論;最近發展區;英語寫作
一、當前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困惑
在現行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將大部分時間放在鞏固聽、說、讀的技能訓練上,沒有足夠重視寫作教學,從而使寫作總是處于邊緣化狀態。另一方面,不少教師在寫作訓練時較多關注詞匯與句式的運用、語法結構的分析以及范文的展示,因而使寫作的教學模式公式化。長此以往,這種寫作教學剝奪了學生語言輸出的機會,降低了學生寫作練習的興趣,使學生獨立寫作的能力大大被削弱,寫作漸漸成為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這就要求教師在寫作過程中適時介入,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學生解決寫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二、支架式教學理論
源于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支架式教學模式是在建構主義理論影響下形成的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之一。該理論認為,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或同伴幫助下,以分解任務探究為重要方法,建構情境式學習表達氛圍,幫助學生了解學習內容的組成,并能夠調動自身的學習認知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在寫作課堂中大膽運用支架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搭建有效支架,創造寫作契機,發展提高寫作與語言運用能力。
三、支架式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本文以《英語》(譯林版)8B第八單元A green world中的一堂寫作課為例,探討如何依托文本,有效搭建寫作支架。這節課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時,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要求學生能討論環境的現狀、保護環境的方式以及倡導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
(一)以支架為結構,框定寫作范圍
在英語教學中,恰當的寫作結構框架的構建,能培養學生整體寫作的意識,保證寫作內容的集中有效。這就要求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做到:
1.幫助學生搭建詞語的結構,通過頭腦風暴法、提問法等豐富學生的詞匯,建議他們運用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形式,從而提升寫作效率。
本單元是關于環保生活的,在這節課的一開始,筆者給學生展示了一段關于環境污染的視頻,因而能讓學生直觀地明確本節寫作課將要進行的讀寫任務。接著,圍繞環保話題,展開討論。筆者提出問題:Our planet is seriously polluted!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at can we do?鼓勵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暢所欲言,思考出更多保護環境的方法。當學生提及save
water,save power,reduce pollution等時,筆者將這些詞匯寫在了黑板上。
緊接著筆者就save water,save power 和reduce pollution提問:What can we do to take these small steps?鼓勵學生兩人小組進行討論。同時,筆者呈現以下句子供學生討論時參考:
(1)Turn off computers when we are not using them.
(2)Use cold water instead of warm or hot water to wash our hands when possible.
(3)Use both sides of a piece of paper.
(4)Send e-cards instead of paper cards.
(5)Buy something that you can use again.
(6)Reduce waste.
通過以上師生間的互動問答,不僅有效搭建了 “Going green ”的話題支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寫作范圍。
2.明確文體結構的框架,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常用篇章的結構:導入—主體—結論。
筆者從Going green的行文結構出發,提出如下問題:
(1)Why we should go green?
(2)What can we do to save water?
(3)What should we to save power?
(4)Do we have any other good habits to help reduce pollution?
(5)How can we develop a green lifestyle?
這些問題涉及文本的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導入—主體—結論”的文體結構:
導入:The aim to go green.
主體:Take some steps to go green.
結論:Ways to develop a green lifestyle.
通過對文章結構的剖解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并熟悉寫作手法和文章布局。
(二)以認知為前提,積累寫作素材
基于建立好的寫作框架上,如能為學生營造具有情境的語言學習環境氛圍,不僅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還能幫助學生在已有的概念框架上拓展思維。
雖然“Going green”文章結構很簡潔,但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環保對他們還是陌生的。因此,筆者通過設置情境支架來豐富學生的體驗。筆者先給學生展示了關于植樹的視頻,讓學生談談植樹的優點:
(1)Trees make our city look nicer.
(2)Trees reduce dust and help keep the air clean.
(3)Trees help keep soil in place during storms.
(4)Trees provide home for animals.
隨后鼓勵學生兩人一組討論生活中的環保措施,提醒學生可以從采取哪些措施,為什么采取這些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將會帶來的好處等幾個方面展開對話。
生活中環保措施這一情景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學生在這一環節的 “言之有物”,為后面寫作環節中的 “寫之有物”儲備了充實的素材。
(三)以協同為關鍵,鼓勵互助合作
在寫作教學中,學生間和師生間的相互有效配合,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起關鍵性的作用。基于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對新生事物理解能力的不同,組織小組,建立學習群體進行合作、討論,能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寫作策略,提升寫作技能。同時,小組的探討與協作,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及語言表達能力。
在進行“Going green”寫作時,筆者為小組合作討論所設計的話題:Most of us can help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y planting trees, saving water, recycling energy and so on. Everyone has their own way to protect the Earth.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your ideas with your partner?通過建立熟悉的情景模式,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討論,同時減少合作學習時的盲目性,從而保證學生在限定的范圍內完成高質量的活動。
(四)以評價為目標,搭建示范展臺
在英語教學中,有效的寫作評價,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習積極性,建立自信心,同時在評價過程幫助中學生及時進行自我反思,調整學習策略,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真正強化。
針對本節讀寫課,學生在寫完 “Going green”這篇文章后,通過投影儀將學生作文在全班展示,讓學生共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圍繞:文章主旨是否突出;語言是否得當;能否恰當運用優美語句;寫作框架是否較好構建;學生觀點能否明確表達。
通過師生協力對幾篇文章的展示評析,可以使寫出優美詞句的學生獲得成就感,激勵他們在寫作中嘗試創新;也能使其他學生學會接受他人的評價,意識并及時改正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努力方向。
四、對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反思
英語寫作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教師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支架適當分解學習任務,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滲透教學目標,從而在英語課堂中體現“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榮.“支架式”教學理論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中學生英語,2012(12).
[2]劉曉蘭. 例談支架模式在英語寫作教學中運用,語數外學習,2013(12).
[3]朱永舉.例談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英語教師,2013(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