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云
摘 要:當前,一些中學生不負責任現象存在,責任感缺失,可以說責任感的培養迫在眉睫,分析中學生責任感的現狀和原因,通過思想品德課探討培養中學生責任感的途徑和方法是思想品德課程的目標之一,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思想品德;中學生;責任感
一、當代中學生責任感嚴重缺失的原因
1.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有名無實,重視成績,忽視責任感的教育,哪怕有此方面的教育,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只限于空洞的說教。而僅僅停留在“訓導”“灌輸”等方式上的教育,注定要失敗。學校教育應將培養中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習慣,做負責任公民的目標落在實處。
2.家庭方面的原因
現在獨生子女的增多,孩子在家中變得越來越“寶貝”,孩子是家庭中的“重心”。家長的百般呵護、溺愛和“一切代勞”,使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時時、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心中無他人,缺乏責任意識和負責任的行動。如今,很多農民外出打工掙錢,顧不上教育孩子,家中老人也無精力管教孩子,留守兒童、留守少年放任自流,以至不想學習,不愿勞動,無目標、無責任地生活著。
3.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諸如一些享樂主義、制假售假等耳濡目染著中學生,使他們無形之中受到負面影響,有時會出現5<2的情況,即學校教育五天,不及社會上教育兩天的現象。這也是影響學生責任感培養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二、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感
針對當代中學生責任感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在思想品德課中加強教育和引導,重視青少年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1.思想品德課教師的責任意識是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前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要想讓我們的學生具有責任意識,教師首先必須要有責任意識。在工作中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備課認真,上課積極,業務精煉;生活中有他人,文明禮貌,愛護環境,遵紀守法;言必信,行必果。在教師長期的熏陶過程中,學生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也會涌現極強的責任感。
2.在教學內容處理上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知道承擔什么責任
初中思想品德課蘊含著豐富的責任教育的內容,思想品德老師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明白每一堂課要落實的責任目標是什么,充分挖掘教材,同時結合學生實際尋找教材和學生的最佳結合點,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育,達到責任目標
例如,在學習魯人版七年級上冊第八課《走自立自強之路》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我通過學課標、讀課文,使學生明確編者的寫作意圖,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愛,自覺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樹立自立自強的生活態度。課前與學生交流,發現學生在心理方面獨立感、成人感強烈,力求擺脫父母的控制,但在生活方面卻依賴父母,生活無法自理。教材與學生實際結合挖掘出本框的責任教育就是: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成為真正自立的人。課堂教學中可讓學生踴躍說出哪些是自己要做的事情,應承擔的責任,通過學生自己的表達與反思,明確自己承擔哪些責任。
3.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旨在內化,注重情感教育,讓學生自覺承擔責任
根據教材內容,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按照德育過程形成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或用傳統的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辯論法,或用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在學法上指導學生或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以學生由內而外的內省為突破口將責任感由學生心中激發出來,變“要我負責”為“我要負責”。
4.課內外相結合、注重實踐和體驗,讓學生知道怎樣承擔責任
增強責任意識,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需強化實踐環節,例如,在學習九年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時,我提前布置了調查作業:東明縣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有哪些?有哪些危害?作為東明市民你有什么好的建議?你能為保護環境做什么?通過開展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對社會的關心,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界的責任,意識到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自己。并在日常生活小事中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5.在多元的評價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學生責任感的培養,需要教師的引導、評價與激勵,更需要自己的正確認識與評估。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實際需要,運用多種評價方法,如自評、生評、師評等對學生責任感進行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反思,在反思中增強責任感。另外,中學生責任感的培養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社會大環境的熏陶。
總而言之,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只有多種手段、各種途徑綜合運用,齊抓共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編輯 王團蘭